吉州钓源祭祖习俗

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是文坛宗师欧阳修的后裔及其同宗子孙聚居地,族人特别重视对先祖的怀念和祭祀。在举行节庆、婚丧等礼仪中,把祭祖当做最重要的内容,气氛庄重而肃穆。钓源的宗族结构完整,现在村里居住的欧阳氏分为渭溪仁派和庄山礼派,各分若干支房。严密完整的宗族内部体系,为祭祖的组织创造了条件。

钓源祭祖分三类:第一类是正月初一祭祖、正月初八会家族等宗族公共活动,第二类是小孩发蒙开训、婚嫁等家庭或个体祭祖,第三类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给先祖扫墓挂纸,中元节为祖灵烧包、挂衣和时令节日的敬祖等。祭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有仪式、程序。这些祭祖礼仪,传承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优秀传统,对强化族人认祖归宗的观念、激励后代见贤思齐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

历史渊源

钓源村自唐代末年建村,至今1100多年,开基祖为欧阳弘。北宋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在为庐陵编的《欧阳氏谱图》序言中道:“自通三世生琮,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自琮八世生万,万为安福县令。万生和,和生雅,雅生效、楚,效生谟、讬、詃,讬生皇高祖府君。”庐陵安福派欧阳氏尊欧阳万为一世祖,开基钓源的欧阳弘为第五世,与欧阳修的高祖欧阳讬是叔伯兄弟。欧阳弘在钓源开基后,传五个房派,其中的长房仁派居渭溪村,三房礼派居庄山村。钓源欧阳氏始终把祭祀祖先当作宗族事务之首,当作人生中的大事。祭祖观念一直不变,随着社会变革以不同形式来表现,在千年发展变迁中,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习俗,并且衍生出系列民俗活动。

钓源村自唐代末年建村,至今1100多年,开基祖为欧阳弘。北宋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在为庐陵编的《欧阳氏谱图》序言中道:“自通三世生琮,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自琮八世生万,万为安福县令。万生和,和生雅,雅生效、楚,效生谟、讬、詃,讬生皇高祖府君。”庐陵安福派欧阳氏尊欧阳万为一世祖,开基钓源的欧阳弘为第五世,与欧阳修的高祖欧阳讬是叔伯兄弟。欧阳弘在钓源开基后,传五个房派,其中的长房仁派居渭溪村,三房礼派居庄山村。钓源欧阳氏始终把祭祀祖先当作宗族事务之首,当作人生中的大事。祭祖观念一直不变,随着社会变革以不同形式来表现,在千年发展变迁中,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习俗,并且衍生出系列民俗活动。

基本内容

一、正月初一祭祖:渭溪仁一派(数户信派)、庄山礼派全体成年男丁,正月初一早饭后9点左右集于总祠钓源欧阳氏祠。族人互相拜年祝福,后按辈份站位。祭祀仪式设司仪一名,执事两名,主祭为族长,从祭为分族长。依次进行请欧阳氏族谱、上香、敬酒、参神、鞠躬拜四拜等仪式。

二、正月初八会家族:钓源建村一千多年,分衍五个房派,其中仁派渭溪、礼派庄山的村址一直没有改变,成为祖居地,但陆续也有宗亲迁出定居,有的开基建村。以前,钓源分迁出去的村庄,在过年时会派代表回到祖居地祭祖,向宗亲拜年,称作“会家族”,先是分派村庄代表和龙灯队,正月初八到祖居地钓源集合,举行以祭祖为主的系列活动,下年这天,都到另一村庄舞龙祭祖,以后每年各村轮流做东。一轮结束,又从钓源开始。

三、发蒙拜祖:钓源自古重教崇文,注重后代的培育教化,历代以欧阳修为楷模,崇拜他的道德文章。以前,村里儿童发蒙入学的第一天,背上外婆送的书包、文具,由家长带领,相约到文忠公祠的享堂,在欧阳修的神主牌位前参加启蒙礼。

四、婚嫁祭祖:传统的婚嫁仪式,如今在吉安乡村大多数被简化,主要是拜酒宴。有的村里,新郎新娘只是到祠堂里向祖宗鞠躬,回家拜父母、亲戚后就开宴。但钓源村延传了祭祖的习俗,而且庄严隆重。

五、清明、冬至挂纸:清明、冬至祭扫祖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钓源称作“挂纸”,即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和清扫时,把压打了半圆形印记的钱纸用土压挂在墓门上。

此外,尚有中元节烧包、挂衣,安放神主牌、时节祭祖等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州区

保护单位:
吉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