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车仂灯

  • 项目编号:
    2-Ⅲ-19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李渡是赣闽水陆交通的咽喉重镇和文化古镇,以李渡白酒和车仂灯闻名并享有盛名的“车仂灯”之乡。

李渡车仂灯起源于元末明初,有700多年历史。当时作为龙灯的陪衬,听从龙灯的鼓点节奏指挥。到了明末清初,才有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乾隆年间,车仂灯基本和龙灯分离,形成完整的车仂灯灯彩艺术,逢年过节单独游街表演。清末民初,以周冬和为代表的一批老艺人将车仂灯搬上舞台,配有抚洲采茶戏为基调的音乐,融李渡民间小调为一体,自创一套车仂灯乐谱。

李渡车仂灯表演形式灵活,既可配合龙灯上街游行,亦可在舞台表演。先编好剧本,经过编排,按规定格式说唱和表演,演唱内容可根据需要随时填写。也可不按台词配乐单独表演,边走边演,触景生情、随意发挥。

李渡车仂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独轮车为道具,车身经过精心制作,并配上假肢,将车架穿挂于腰间,用服饰将上身与车上假肢连接起来。表演时,由一对青年男女装扮成青年夫妇,中间站女子,腰身部位绑束一辆手推车,后面男士推车,女士随男士动作和谐配合上坡、过桥、观灯、陷车、起坑等,惟妙惟肖。配上优美动听的民间小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形式活泼,风趣幽默。

车仂灯的表演内容一般是反应夫妇二人相亲相爱、一路欢悦的美满生活场景,并通过他们的说唱,反映山乡面貌和时代的变迁。新编区目有《李渡新韵》、《推车观灯话李渡》、《李渡巨变》、《千年古镇》等

历史渊源

起源于元末明初。相传朱元璋、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战败,退至进贤县的康山。当时,李渡排楼村有四位卖酒郎正推着土车卖烧酒,听说将士浴血奋战的消息后,推着卖酒车前去慰问,夫推妻拉,一同前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独轮车说唱表演。

起源于明末清初。元宵一日,红桥村一位陈姓秀才推着独轮车接老婆上街看灯,路经大河渡乘船,船到河中央时,风雨大作,船直冲河底。秀才死里逃生,妻子则沉入河底。妻子死后成仙,每年元宵晚上,当年沉船的河底都会传出锣鼓喧闹声,而秀才纪念妻子,每年元宵节在车上扎一个假人,推着独轮车,跟在龙灯队伍中,仿佛推着妻子看灯。围观人群不知其用意,也纷纷推着自家的独轮车跟随其后,推车观灯便渐渐成为当地元宵节的活动。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李渡镇松山李家村,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要耍硬龙灯,每家一付,约付一块银元。穷人家到年底没处筹钱而发愁,此时一位名叫李保太的人想出一绝招,将自家的独轮土车贴上几张红纸,点上一支蜡烛,跟在硬龙灯后面表演,引来很多围观的百姓。之后,穷人都效仿此种办法,使硬龙灯队伍中的土车发展到几十辆,慢慢地演变成了“车仂灯”。

另据老艺人周冬和的说法是先有龙灯,后有车仂灯,车仂灯是跟在龙灯后面,踩着龙灯的锣鼓节奏表演推车,仅是过街游行、无说无唱的单一形式。清末民初,周德仁等艺人,在参照抚州采茶戏曲调的基础上,编奏了车仂灯表演的乐谱,使车仂灯表演有了自己的打击乐与吹奏乐。目前,李渡车的音乐除部分修改外,多数都沿用旧时的乐谱。清光绪年间,周冬和等艺人将车仂灯配上台词、音乐,使车仂灯可以边走边说边唱地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吴仁祥、张学荣等老艺人,加工了车仂灯的锣鼓与音乐,把车仂灯正式搬上舞台表演

主要内容

车仂灯表演:男人在后面推车表演,女人站在车内表演,经过车身的装饰,女人看似坐在车上。男女一对配合表演,一边游走,一边说唱。可一唱众和,也可男唱女和。演唱内容可根据剧本表演,也可触景生情,临场发挥。

表演方式:车仂灯即可在舞台表演,也可游街表演。游街表演时,可配合龙灯、狮子灯、蚌壳灯、彩莲船同时表演。一般龙灯在前,狮子灯居后,车仂灯、彩莲船、蚌壳灯居中并依次排列。由一面大鼓统一指挥,乐队和灯彩队均听从大鼓号令,鼓急行走快,鼓慢表演慢,不得各行其是。这种方式也是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表演方式,主要用于春节至元宵期期间的上门拜年之用。

表演动作:上坡、下坡、过沟、走大道、走小路、急转变等简单的舞蹈动作,以上动作需男女配合,男人推车时女人要配合向后仰,男人作下坡动作时,女人要向前冲。

车仂灯道具:一付车架,一对假脚,经装饰的车身。

伴奏音乐:打击乐器有大鼓、锣、铍、钗、小锣等,用于游街表演;吹奏乐器有高胡、二胡、笛子、锁呐、笙,用于舞台表演与游街演奏。

游街表演剧目:《四车拜年》、《八车闹元宵》、《十六年逛新城》、《三十二车群英会》。

舞台表演剧目:《李渡新韵》、《推车观灯话李渡》、《李渡巨变》、《千年古镇》。这些剧目表演时有说有唱,配有锣鼓伴奏,以赞美家乡变化为主线,形式活泼,短小精悍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

保护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