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东莞龙舞)

东莞龙舞相传兴起于明代中期,最早出现在东莞市大朗镇的大井头村,已有400余年历史。现广泛分布于全市的丘陵、山区和埔田一带,尤以大朗、长安、厚街、石龙镇和莞城街道等地最为活跃。

东莞龙舞的表现手段丰富多样。道具龙的扎制因用材不同,有火龙、旱木龙、稻草龙等多种,其中又以纱龙为主,用薄纱裱罩龙身,缝鳞状金色或银色胶片,分别称金龙、银龙,可长达100米;表演有蟠、屈、起、伏、转、弯、翻等花式动作;蟠龙缠柱、金龙抢月、飞跃龙门、二龙夺珠、腾龙登天、飞龙行空、云龙穿雾、游龙戏水、真龙滚沙、回龙吐尾、龙桥轻渡、金龙拜佛等不同舞段;还有龙出洞、龙抢宝、龙背剑、龙叹气、龙砌塔、龙抱柱、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50余种程式和套路。

龙砌塔造型表演是东莞龙舞的一大特色。只见上百人舞动的长龙跟着游移的龙珠,缓缓地从外到里一层层砌“塔”,当龙头被龙身重重围裹卷入中央时,舞龙头者边舞边踏上同伴肩膀,即将龙头高高举起,作回望休息状,构图雄伟的龙砌塔造型于是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引人入胜,尤以“超高塔盘”的造型设计最为壮观。

       东莞舞龙集舞蹈、音乐及纸扎、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身,体现了“龙的传人”的精神追求,深受当地民间的喜爱,是一份价值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受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态变迁的影响,东莞龙舞受到了某种开发性破坏,逐渐偏离了传统,失去了文化内涵,对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保护措施。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东莞市大朗镇

保护单位:
东莞市大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