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

  • 项目编号:
    NMⅩ-54
  • 类别:
    民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等。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佩戴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佩戴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改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当时妇女常穿的服装。30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40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呈流线状。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女性的仪态,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是由半臂演变来的。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套在长袍外。

  大拉翅是清代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马蹄底鞋是满族妇女高底鞋,亦称旗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靰鞡是多为村落满族民众冬季穿着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靰鞡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中具有村落文化典型特征服饰之一。

申报地区或单位: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