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教音乐

  • 项目编号:
    ZZ-02-Ⅱ-0008-08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茅山道教音乐,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
    茅山道教音乐源于南朝梁代,为道教在斋醮科仪活动中诵念唱奏的音乐形式。梁代陶弘景(
456—536
)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及音乐。茅山派,又称上清派,隋唐时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宗师的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文史资料甚富,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后编》等书中,茅山受皇命举行的醮事和节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唱人员的配备等都有较详细的记录。
    茅山道教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一、器乐,主要采用的是民族乐器,以吹奏乐、弹拨乐、弦乐为主体。常用的乐器吹奏乐有竹笛、笙、箫、锁呐等;弹拔乐有琵琶、阮、古筝、二胡、中胡、扬琴;打击乐有手鼓、木鱼、大小翁钹、铙钹、汤锣、金钟等。演奏方式有“坐奏”、“行乐”、“坐奏”通常坐在道场左右,行乐通常在法事等项目使用。二、声乐,为道教的道人经韵,在茅山道院早朝、午表、送圣、忏悔等成套科仪中,经韵中的旋律为韵腔。 
    在传承方式上,过去应用道教音乐及传承中,主要靠师徒之间的言传心授,后逐步发展成除言传心授之外,以传统的2尺谱记谱的谱本传承。东晋时期,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于茅山亲授《上清派》,嗣后,南朝时,其再传弟子陶弘景(456年—536年),于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