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广、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古长调最古老的形态,属古代宫廷歌曲。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以独贵塔拉镇、吉日嘎朗图镇为多,梁外原白音恩格苏木靠近沿河地区也有部分流传。
  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历史十分悠久,以《圣主的两匹骏马》为代表的歌曲大都产生于元代,散发着浓郁的蒙古生活气息。而古如歌《班禅庙》因班禅庙始建于清代后期,由此推断,大约产生于19世纪以后,比《圣主的两匹骏马》整整晚了6个世纪。
  鄂尔多斯古如歌多是在宫廷或国宴场合演唱的歌曲,主题严肃,内容正统,以说教为主。其内容以唱时政、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为多,亦有一部分是唱咏爱情的。鄂尔多斯古如歌吟、唱都有规矩,一般都在盛大而隆重的仪式上表演,平时不能随便哼唱。演唱时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
  鄂尔多斯古如歌音乐充满苍凉、空灵、悲壮之美,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并有自然和鸣与自然和声夹杂其间。它既不同于蒙古长调,又不同于蒙古短调,是一种由游牧群众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代表作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等。
  作为蒙古古典音乐的独特表现形式和蒙古古老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鄂尔多斯古如歌在远古蒙古民族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除此以外,它还可以为音乐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材料。目前,鄂尔多斯古如歌仅存七八十首,会唱者寥寥无几,消亡的危险一天天迫近,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

保护单位:
杭锦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