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关公信俗)

  • 项目编号:
    Ⅹ-85
  • 类别:
    民俗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在中国民间,关公与孔子并称,被尊为“武圣人”。关公庙祭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海外,至今承沿不绝。
  关公信仰随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东汉至五代时参照古社稷和孔子祭仪奉祀,北宋行太牢礼祀的祭典,明代洪武年间增加了“迎神”、“娱神”、“送神”等内容,清代康熙帝钦定关公诞祭日为五月十三日,在洛阳关林举行的祭祀仪式由视牲、陈设、盥洗、初献、拜四方、谒拜、终献、圆墓等环节组成,由洛阳县令主持。
  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关公故里,围绕关公形成的关公祖庙信俗内涵极其丰富。解州关帝祖庙是全国最大的关庙,它敕建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前朝后寝,在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规格最高。这里自古以来都要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生辰、四月初八及九月初九举行庙会,久之形成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河南洛阳的关林是我国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因葬有关羽首级而形成庙祀,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形成今天庙会的基本规模。关林庙会于每年春、诞、秋三祭日即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举行,祭祀仪式汇集了狮舞、鼓舞、武术、杂技、面塑、海神、高跷曲子等洛阳地方民间艺术,同各种信俗传说融为一体。
  关公信俗的核心内容是信义为本、忠诚为贵的传统观念,这一思想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成为华人世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前关公信俗活动中的面塑、宫廷乐、海神、高跷曲子等形式知者极少,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

保护单位:
洛阳关林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