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梅县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客家人称“吊线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梅县提线木偶戏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闽西上杭传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稀有提线木偶艺术之一。

梅县提线木偶的造形精巧、生动迫真、形体高大,单个木偶高约为70厘米脸谱、服式与汉剧、京剧人物造型基本相同。传统的提线木偶,一个木偶仅有3至5根线操作,经过后世不断改良和发展,现在每个木偶基本需要12根线控制,特殊的木偶更达20之多,且有硬线、软线之分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凭演员在高台通过手指连线操纵完成,有时一个指头要操纵3根以上的线路,并通过由软由硬的不断切换变化,使得木偶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梅县提线木偶戏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净6大行当,表演程式包括唱、做、念、打4大类其唱词、念白等主要采用中州官话和客家方言;唱腔以汉剧中的“二黄”、“西皮”板腔为主,并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本地区戏曲、民间山歌等的音乐的技巧进行行腔、变腔,其独特唱腔“傀儡腔”正是在吸收客家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腔唱法。伴奏音乐以汉乐音乐为主,并根据剧情需要灵活采用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等民间艺术形式,其演奏乐器有头弦、洋琴、二胡、中胡、椰胡、三弦、唢呐、笛子、提胡、大提琴、大鼓、铜锣、小钗、大拨、铜钟、板眼、小鼓等数十种。

梅县提线木偶戏的剧目分为传统戏和丑行戏两大类。传统戏主要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等为题材,有较为规范的剧本,代表作《化子进城》、《凤岭缘》等;丑行戏则以客家方言为主,吸收相声的说唱、道白、对白、抢白等表演艺术,通过插科打诨、互相嘲弄、一问一答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进行表现,代表作有《魂老婆》等。

梅县提线木偶戏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粤东客家地区民间艺术相互融合、借鉴,传统的汉剧、汉乐和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等于一体,更将现代音乐歌舞等元素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木偶表演艺术具有广泛的文学、音乐、表演、舞美、造型多元艺术风格,堪称客家文化艺术的“活化”。

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提线木偶绝技、绝艺的传承难度相对较大,使得从事梅县提线木偶戏艺术的人才队伍面临青黄不接、普遍缺乏的困境,梅县提线木偶戏有濒临“断线”失传的危机,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梅州市梅县

保护单位:
梅州市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