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紫金提线木偶戏)

广东省紫金县的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1885年由龙窝镇宝洞村邓木村等人从福建引入,并成立荣华堂戏班。至清末民初,当地有荣华堂、崇华堂、新艳华等8个木偶戏班,活跃在紫金县乡村,以及周边的五华、惠阳、陆丰等地。

龙窝提线木偶造型精细,高度约60-70厘米,所用木偶的头、手、脚皆以樟木雕刻而成,中间身子是用竹(竹皮)做成,再把头、手、脚装上去,经粉漆、彩绘、穿戴戏服而装扮成各种人物角色。人物角色生、旦、公、婆、净、丑六大行当齐全。其传统剧目多数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有《白蛇传》《薜仁贵征东》《化子进城》等,表现有文官武将、才佳人、草莽英雄、村夫、农妇以及神话人物等,宣扬忠贞爱国、惩恶扬善和向往美好爱情的积极主题,歌颂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新创了《党的号召》《有了土地多生产》《银山笛声》等现代剧目。表演时,布置一个小舞台,只见木偶不见人,提线表演者站在帷幕后高处,一边操纵木偶,一边念唱。

紫金提线木偶戏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乐由粤剧、花朝戏唱腔、民间小调、山歌曲调衍生而来,20多种曲牌,自成一格。唱词、道白自然。舞台语言典型化,通俗易懂,大量运用客家的俚语、歇后语、双关语,并通过插科打浑、一问一答、一唱一和达到特有的艺术效果。伴奏由管弦乐和打击乐组成,指挥由司鼓担任,管弦乐部分由唢呐领奏,二胡、高胡、扬琴伴奏,打击乐部分由鼓、木鱼领奏,斗锣、小锣、大钹、小钹等伴奏。

       紫金提线木偶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在传统戏剧、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紫金提线木偶戏的剧本唱词中,反映了地方社会文化的变迁,为研究客家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证材料。当地文化部门在提线木偶的保护、传承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但由于木偶戏演出市场的萎缩,仍存在演出设施简陋、演艺人员老化等问题,亟待进行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源市紫金县

保护单位:
河源市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