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胡华锣鼓十八番

简介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锣鼓十八番通常以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七件为一套;每一个曲调叫一个“牌子”,或一个“番子”,传统的锣鼓演奏曲牌有“喜笑颜开”、“细雨点花”、“九连环”、“蜻蜓点水”,“金雀报喜”,“凤还巢”,“鱼咂嘴”等十八个番子,统称“锣鼓十八番”,成为民间定型的锣鼓经,一定要按照传统的锣鼓经演奏,绝对不准错不准乱。十八番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兼用丝竹乐器演奏则称“丝竹锣鼓”。这些技艺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知识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流传在南昌县地区的锣鼓十八番演奏技艺精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在南昌县流传。据胡华锣鼓十八番第十四代传人胡长生老人介绍:锣鼓十八番自其祖先在此定居开始就有,世代家族相传,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奏技艺。

历史渊源

锣鼓十八番,最早是人们借用在江南各地都流传甚广的十番锣鼓为各种仪式而创制的音乐形式,具体何时出现,已无从考证。但据八一乡胡华村锣鼓十八番第十四代传人胡长生老人介绍:锣鼓十八番自其祖先明代中后期在中洲胡家(今八一胡华)定居后不久就有,经世代家族相传,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锣鼓十八番演奏技艺。清朝乾隆年间,盛极一时的南昌采茶戏里面就较多地运用了锣鼓十八番的基本锣鼓点。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人们迫于生计,便无心再去研究十八番技艺了。一直到南昌县解放,人们才又重新拾起了锣鼓十八番这门久违的技艺,庆祝翻身解放。文革时期,锣鼓十八番又被束之高阁。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县城乡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乡间“草台班子”剧团逐渐增多,农民艺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给锣鼓十八番以展现风姿的机会。八十年代,我县组织过多次民间艺术团队艺术展演,其中就有很多乡镇的民间艺术团队表演锣鼓十八番,其中不少节目还参加过省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团队展演活动。


主要内容

常用曲牌。每一个曲调叫一个“牌子”,或一个“番子”,传统的锣鼓演奏曲牌有【喜笑颜开】、【细雨点花】、【九连环】、【蜻蜓点水】,【金雀报喜】,【凤还巢】,【鱼咂嘴】等十八个番子,统称“锣鼓十八番”,成为民间定型的锣鼓经,一定要按照传统的锣鼓经演奏,绝对不准错不准乱。十八番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兼用丝竹乐器演奏则称“丝竹锣鼓”。

使用乐器。锣鼓十八番通常以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七件为一套,后来又加入二胡、革胡、中阮、三弦、笙、唢呐、竹笛等。

乐队编制与演奏形式。十八番锣鼓乐队的人数为8至12人不等,所用乐器,少则8件,多则16件。演奏排列方式主要分坐场与走场两种。

表演场合及存在的其他艺术形式。锣鼓十八番不仅应用于戏剧、曲艺和闹花灯的演奏之中,而且深入到民间的社祀、庙会、家庭红白喜事和企业开张、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之中,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有位民间歌手唱道:“十八番,敲起来,舞灯唱戏离不开,娶亲嫁女场场到,喜庆活动次次来,小康生活乐开怀。”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南昌县

保护单位:
南昌市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