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汪山土库建营造技艺

简介

汪山土库由史称“一门三督抚”的湖广总督程矞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巡抚程楙采等九兄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筹资兴建。它倚山枕水,与鄱阳湖地区许多民居一样,由于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易潮易涝,便采取外墙青砖立斗灌泥、墙内侧定磉立柱承重的构筑形式,规模较大者,鄱阳湖滨湖地区习惯称其为“土库”(又音:土屋)。

汪山土库布局科学、精巧,结构明朗、大气,雕刻简朴、高雅,排水、通风、采光等均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置身其中晴无日晒,雨不湿鞋,且冬暖夏凉,与鄱阳湖地区风雅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谐统一,是鄱阳湖地区特殊民居的典范。

土库墙体结构独特,内为木架构承重,四面外墙围闭,使整个建筑群形成一个整体。所有墙体皆是青砖立斗、斗中灌泥,采用单丁斗式、一斗一眠式砌筑方法,并每隔一段用拉铁把外墙“铆固”在木构架上。墙体一般高达7米左右,墙头高出房架,跌落成“三山式”的阶梯式防火马头墙,白灰压边,青砖黛瓦,轮廊线丰富多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土库建筑用材十分讲究。木料全是赣南深山老材,质硬通梢;红石从鄱阳湖中间南矶岛采取,细腻结实;青砖灰瓦则是在本地筑窑十八座,取房屋后面的蚂蚁河床粘泥,专门制模锻烧,至今还保留有古窑遗址。

汪山土库古建筑群的制作工艺,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汉民族民住建筑几千年来是在礼制和伦理的双重限制下发展定型的。汉民族各地域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合力影响下,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形成了各自稳定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特征。中国北方地区大都是“合院式民居”,南方则是“天井式民居”。而仅分布于江西鄱阳湖地区的土库建筑,是江南天井式民居中的一个特类,汪山土库是这个特类的典型代表。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不闭合盆地。其开发历史与文化演变,主要沿着“赣江——鄱阳湖”水系呈南北线状展开。宋代以后的江西,商业处于很高水平,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大庾岭商道,在明代中期竟“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于塞土。”江西地区的民居,实际上是土著和历代中原移民的融合体。中原士族为躲避战乱南迁,山水秀丽且地理单元相对封闭的赣鄱丘陵地带,成了南迁士族们安家落户、休养生息的理想之境。门庭观念浓厚的中原士族的到来,对江西人文蔚起以及赣文化的逐渐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对赣鄱地区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北方士族南迁和中原文化的影响,耕读文化在江西蓬勃发展。至明代中期,赣鄱地区的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于是,科举入士和经商致富者,纷纷把在外的见识及建筑文化带回故乡,把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如永修县马口乡的“土库卢”、滩溪乡的“土库”、新建县象山的“土库村”等。汪山土库的主要更是使自己精心建造的“家园”吸取了徽派建筑、宫廷建筑、苏州园林及赣南围屋等建筑元素,在文化上吸呐儒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精髓,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并因其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为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

工艺流程

选择木材、石、砖、瓦等建筑用材→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及柱、墙位置刨槽夯基→定磉→立柱(树列)→主体木架结构的建造→木结构的连接→砖墙的砌筑→屋顶、地面的铺砌→装饰。


土库巷道


封火马头墙


厅堂可拆卸格栅


天井“四水归堂”格局


主堂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

保护单位: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