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面具雕刻

  • 项目编号:
    3-Ⅶ-2
  • 类别:
    传统美术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南丰傩面具雕刻产生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期,繁荣于明清期,雕刻艺术流传至今。南丰傩面具雕刻以古朴深厚,造型生动,手法细腻等特点著称。

面具是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南丰而言,更是傩的象征,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面具在驱傩仪式中是神祗的载体,在傩舞表演中则是角色的装扮。南丰傩面具雕刻为南丰跳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了极具重要的作用。

南丰傩面具雕刻分为九个步骤:选材取料、烘干、初坯定形、刻初坯、修光、刮灰、上漆、装饰附件。

明代以前,南丰傩面具雕刻艺人无资料可考。明代后,南丰傩面具雕刻艺人主要有两家:一为舒家,一为杨家,均以雕刻傩面具为主要职业。杨家武相刻得好,舒家文相刻得好。

南丰傩面具的角色众多,选型奇异,千容百态,异彩纷呈,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其造型有:神兽结合型、人物肖像型、动物人格型。

南丰傩面具雕刻有艺术研究价值和艺术借鉴收藏价值,对于开发南丰傩文化旅游产业极具潜力。

由于手工雕刻傩面具技术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年轻人多不愿学,故南丰傩面具雕刻现已后继乏人;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

历史渊源

南丰傩面具雕刻伴随着南丰傩舞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最早产生于汉代,距今有2200多年。它发展于唐宋时期:南丰县紫霄镇黄砂村民国年间修的《余氏族谱》中的《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篇中和南宋词人刘镗《观傩》中有记载;它繁荣于明清期,石邮村《新建傩神庙碑序》中有详细记载。明代以前,南丰傩面具雕刻艺人无资料可考。明代后,南丰傩面具雕刻艺人主要有两家:一为舒家,一为杨家,均以雕刻傩面具为主要职业。杨家武相刻得好,舒家文相刻得好。南丰傩面具雕刻艺人舒家第十四代传人张宜祥,他保存有舒家传下来的南丰傩面具开光用的道具和经书。

主要内容

面具是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南丰而言,更是傩的象征,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面具在驱傩仪式中是神祗的载体,在傩舞表演中则是角色的装扮。南丰傩面具的角色众多,选型奇异,千容百态,异彩纷呈,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其造型有:神兽结合型,造型特点是神人兽的融合;人物肖像型,基本造型是人的面容加头盔或头饰;动物人格型,基本造型是将动物人格化,但又保留动物的形象特征。南丰傩面具雕刻为南丰跳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了极具重要的作用,南丰傩面具雕刻有艺术研究价值和艺术借鉴收藏价值。

南丰傩面具雕刻以古朴深厚,造型生动,手法细腻等特点著称。南丰傩面具雕刻分为九个步骤:选材取料、烘干、初坯定形、刻初坯、修光、刮灰、上漆、装饰附件。工艺流程:1、选材取料。南丰傩面具多用杨木或樟木为材料来雕刻;2、烘干;3、初坯定形。采用“三面三巴掌”方法确定脸面与头盔的比例关系。按古代肖像画“三停五眼”法确定五官位置。4、刻初坯。刻初坯时,则按古代肖像画“五岳”法处理,精雕细刻。精刻时注意大的比例和对称关系,随时调整五官形状,刻划角色性格;5、修光。木坯刻好后,要用凿子修光,以使面具更有质感;7、刮灰;8、上漆;9、装饰附件。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南丰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