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妆迎

  • 项目编号:
    3-Ⅹ-4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南丰妆迎活动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古朴粗犷。在巡游队列中,一般以神铳和蟒锣开道、凉伞档伞彩旗乐器随后,各类神话剧中妆扮人物的迎盘(轿)紧接,“三仙真君”的神轿坐阵中间,各种民间古乐声、鞭爆声、欢呼声惊天动地,气势浩大。南丰“妆迎”在文献具体记载中有三次,即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历史渊源

南丰“妆迎”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音乐、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最早与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有关。南丰“妆迎”与南丰傩舞的历史及初衷相近,希望通过一定的仪式达到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强民富。

南丰妆迎源于对军峰“三仙”的祭祀和谒拜。“翠压五岳”的军峰山一直视为一邑之“镇山祖龙”,成为方术之士潜心修炼的名山,相传晋时王方平、郭族兄弟俩曾以杀猪宰牛谋生,后放下屠刀,弃恶从善而拜人天教主浮邱道长为师,定居军峰山修炼,年深日久,终于丹成道就而成仙,世人称之为三仙真君。

据明《正德建昌府志》和清康熙《南丰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南丰“妆迎”自北宋宰相曾布(南丰人)奏请皇帝诏封军峰山之神(主要指军峰山顶军山殿的三仙)嘉惠侯开始,军峰山下的南丰境内各都便建成一个个行宫,南丰“妆迎”活动也由此产生。

南丰百姓每隔十年便接驾1次至都(旧时村落)“妆迎”,落脚山下行宫,若遇久旱无雨,还将破例接驾祷雨。

千余年来,这种民间祭祀活动代代相传,并逐渐将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民间风情、民间道义穿插其中,淡化了迷信色彩,形成一种独具南丰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

从宋时至明朝初期,文献记载,每隔十年便接驾至都巡游,驻驾二都华洛殿(今市山镇翠云村的翠微宫),一年后回军峰山殿,但具体“妆迎”的时间、表现方式和次数没有找到记载。而有记载的历史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均由县城附近的六都“四甲”牵头组织的。

相关民俗活动

南丰“妆迎”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迎祭仪式、踩街节目、“妆迎”服饰、“妆迎”音乐、“妆迎”器具、“妆迎”习俗、“妆迎”缘由等。

(一)、迎祭仪式

迎祭仪式是“妆迎”的基本生存形态,也是“妆迎”礼仪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程序,其中蕴含着对军峰“三仙”的崇拜和祭祀。迎祭仪式由设坛——请神——迎神——送神等基本程序构成,即在发起地设坛,然后到军峰山迎驾“三仙”,再到发起地迎神,送神是在1周年后回军峰上军山殿。

(二)、踩街节目

南丰“妆迎”踩街节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神话故事妆扮戏剧、传奇“三仙”真人再现以及祈福纳祥、世俗生活和传奇舞剧及民间戏曲综合节目。因搜集的资料不全,2007年所展示的“妆迎”在传统踩街队列中,将南丰民间傩舞、龙狮、花灯、高跷、竹马、腰鼓、秧歌、采茶戏等民间艺队穿插其中,以更大的气魄烘托传统神话故事中妆扮人物。同时,每一个踩街阵队,突出一个神话故事;在2007年的展示中,仅沿用了1947年使用过的3个迎盘(轿),经民间艺术家新制作了7个迎盘(轿)共10个节目,即《哪吒闹海》、《西游记》、《封神榜》、《八仙过海》、《三国演义》、《七仙女》、《军峰三仙》、《麒麟送子》、《凤舞九天》、《蜜桔仙子》。 “妆迎”队伍一般要在县城迎游东南西北“四关”,然后回到组织发起所在地的村庄周游一圈。整个时间为3—7天。“妆迎”活动开始,鸣神铳21响,撞钟打鼓各36响,各迎盘(轿)依次在鞭炮声中载歌载舞行走。

(三)、“妆迎”服饰

南丰“妆迎”服饰一方面保留了旧制,一方面又发展了地方的特色,同时还吸收清戏曲服饰,使“妆迎”服饰更加绚丽多彩,成为南丰“妆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妆迎”服饰有八种:一是红花衣裳制、二是红袍马甲制、三是花衫红裤制、四是戎服披甲制、五是戏曲服饰制、六是长袍服饰制、七是短衫服饰制、八是长袍短衫制。同时,根据历史人物身份及个人高矮自制不同的长衣短衫。

(四)、“妆迎”音乐

南丰“妆迎”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妆迎”音乐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而有较大发展。“妆迎”伴奏音乐大致分有三类形式:一是清锣鼓。用扁鼓和大锣,或堂鼓、夹鼓、大小锣、大小钹等体鸣、膜鸣乐器组合的乐队,乐手8至12人。二是鼓吹乐。在上述乐队中加唢呐和笛子等气鸣乐器,乐手10至12人。三是吹打乐。在鼓吹乐队中,再加二胡等弦鸣乐,乐手8至10人。 同时还伴有12位神号手,16名神铳手。

(五)、“妆迎”器具

南丰“妆迎”中的道具法器名物很多,有的渗透上古巫术意识,有的体现古代文明礼制,有的反映社会生活变化,形成南丰“妆迎”文化的组成部分。“妆迎”器具有五类:一是兵器军具,如刀、枪、剑、棍棒、帆旗、令旗等,是古代“执戈扬盾”武装驱疫道具的延伸。二是法事器具,如执事匾牌、金瓜、木瓜、铁链、桃剑、棕叶、竹枝、圣筶、雷令、八卦符等,为神荼、郁垒“苇索执鬼”和“桃木辟邪”的演变之物。三是灯烛炮杖,如火把、蜡烛、神铳、爆竹、手香、纸钱、神灯等,是借助阳精光焰和火炮声响恐吓驱赶阴暗鬼疫。四是食物供品,如干茶(茶叶)、素酒(水)、米谷、豆子等,是古代宗教祭礼和以赤豆、五谷禳鬼的遗风。五是生活用具,如凉伞、档伞、铁杈、金纸、神轿、神椅、官历、朝笏、笔墨、书本、算盘、铜钱、镜子、手巾等,是“妆迎”娱乐化和世俗化的反映。

(六)、“妆迎”习俗

南丰“妆迎”习俗与人们生活有关,目的都为避邪和纳吉祥。史料记载,古时 “妆迎”每十年一次,“妆迎”期间,方圆数十里群众断屠斋戒六日,极庄严、极隆重。妆扮历史神话故事人物的童男童女均要化妆,表演之前的一个月内必须吃素,以表对神祭拜的虔诚。

(七)、“妆迎”缘由和故事

远古时期因缺乏科学,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和自身未来甚至国家的发展趋势总以多种方式寄托苍天或神灵的保佑,而南丰“妆迎”起源于“三仙”,希望人们都能像故事中反映的那样弃恶从善、济福于人。同时,为了增加神的威力和灵验,将民间传说中的系列神话故事均纳为一体,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俗,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主要特征

(一)、内容丰富多彩。南丰“妆迎”有传说中“三仙”的故事,也有数十个历史神话故事,同时,每个“妆迎”阵队,突出一个故事,寓意各不相同。

(二)、地方特色突出。军峰“三仙”自古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多种神话故事人物伴驾、民间各类传统节目齐奏,形成南丰民间戏剧大汇演,场面壮观,独具地方特色。既可以综合表演,也可分段、分剧表演。

(三)、群众基础雄厚。南丰“妆迎”,历经数百年,以广大群众为依托,具有广泛的群体性、参与性和不同祈求者,爱好者适应性。

(四)、群众自己管理。南丰“妆迎”的参与人多为民间艺人、民间子弟(童男童女),由群众自发组织,同时,有约定俗成的纪律,有自己的筹款方法。

(五)、民俗风情浓郁。南丰“妆迎”一般在秋收前进行,此时百姓有空,群众用各种方法庆祝丰收,同时,各类艺人和不同信仰者广泛参与,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合气氛。

(六)、文化底蕴深邃。一是融合了上古人类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的神话,既体现了先民向灾害抗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人们向往从善和睦、富民安康的一种心愿;二是反映了农耕社会对生命和生产的关注,寄托了广大农民对丰产、丰育和风调雨顺的希冀;三是融合了儒、道、释主流文化思想,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礼仪规范和入世观念。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南丰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