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鼓子曲

  • 项目编号:
    2-Ⅴ-3
  • 类别:
    曲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宁都鼓子曲,传承保留在宁都县城境内。宁都鼓子曲是一种以口头说唱为主,配以表演者自己击节的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语言为宁都地方方言。当地人把宁都鼓子曲叫做渔鼓、话文、道情、嘭筒、竹筒鼓等。说唱表演者,在20世纪末以前多以一人说唱,二十一世纪初起,有编排成多人说唱。其说唱生动,语言流畅,曲调委婉优美,能演唱历史,能说唱故事,能描叙人物,其表现力非常强

历史渊源

宁都鼓子曲,还有渔鼓、鼓文、话文、道情、嘭筒、竹筒鼓等别称。宁都鼓子曲历史悠久,相传它起源于明末,盛行于清初,至今已有400年传承历史。在清代《宁都州志》中已有“瞎人击竹鼓,话古文,乡间尤甚”的记载。

据民间艺人介绍,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兵火四起,社会动荡,百姓贫苦,“算命”的瞎子也没了生意,纷纷另辟蹊径谋生。据说有一瞎子头脑灵活,他根据听过的神话故事、民间传奇,发挥自己“口功”特长,编排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借用“算命”时诵颂腔调和乞讨者沿门叫化的“过街溜”唱腔,并用以蛇皮蒙头的竹筒鼓(渔鼓)作为助节乐器,走村串乡,四处卖唱,很受民众欢迎。后来,诸多盲人竞相仿效,制作渔鼓,编排话文,说唱故事。经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代代传承,这种以口头传播为主、没有文字记载的鼓子曲说唱便流传了下来。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宁都县成立了鼓子曲盲人曲艺队,鼓子曲这一民间说唱获得了新生和发展。新文艺工作者对其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还创作了一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曲目。1959年4月,县城梅江镇政府组织16名盲人成立了“盲人茶社”,也以说唱鼓子曲为主,政府每月给艺人津贴补助。1969年后,由于受“文革”冲击,“曲艺队”和“茶社”被迫解散。1984年,县城一个体户开设“翠微茶馆”。雇请民间盲艺人到茶馆说唱鼓子曲,但仅仅维持了一年多时间。 1989年,宁都鼓子曲曾以“宁都道情”曲种条目收录于《中国戏曲曲艺辞典》。

主要内容

演唱形式。鼓子曲旧时是盲艺人单人在门庭院落或空地上,不化妆坐唱,一般是私人包唱(即民间办喜事的人家或农闲时节,听众自发凑钱以曲论价多少钱一本雇请盲艺人演唱)。渔鼓和铜板是唯一的伴奏乐器,各式各样的鼓点子和说、唱(即鼓点、语言、音乐)三者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悦耳动听。

演唱习俗。在过去,宁都及周边县地区的百姓,每遇男婚女嫁、生寿诞辰,建屋乔迁,时令节日,都会请艺人唱鼓子曲。一般都在晚饭后,一盏马灯,盲人手持渔鼓,正襟危坐在中央,人群四周围坐谛听。开场时,盲人会“咳咳--”清清嗓子,全场寂静下来,随着“扎、扎嘭,扎扎扎嘭……”清脆的渔鼓节拍响起,人们的心也也提了上来,那鼓点声由缓而急,由小到大,不断变幻花样,不一会,鼓点嘎然而止,盲人便以粗犷的嗓声唱起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出能人,朝朝天子也出奸臣……”鼓子曲就这样开了篇。于是,激越的鼓点,传奇的故事,逐渐将听众带到故事的境界之中,他们为“落难公子”哽咽,为“奸臣当道”骂娘,为“痴情女子”叹息,为“破镜重圆”叫好……直到半夜,演唱结束,人们还不走,要求再唱一本。不想再演的艺人就会唱几句俏皮话:“今朝鼓文已唱完,放下渔鼓吸筒烟,众位乡邻多原谅,明晚再来吵仙哪天!”人们哄笑之后,恋恋不舍起身回家。若是艺人愿意加唱,就会重击渔鼓,再展歌喉,直至东方吐白。

说唱腔调。宁都鼓子曲的说唱调如说似唱,与语言吻合紧密,变化多端。其唱调由开场白、引子、诉板、步步紧、连珠炮、过街溜、尾子等多种说唱调构成:

开场白,即开头语。用以揭示曲目内容,引出正文。如“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定乾坤,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出能人,前朝能人诸葛亮,后朝能人刘伯温,要问能人哪一个,听我慢慢表你听。”诸如此类,几乎每个曲目都会用。

引子,是艺人演唱前所拍打的一段鼓点子。它快慢不一,视内容而变,类似快板书开头那段竹板花,但节奏感很强。

诉板,是整个演唱中用得最多的,叙事性的说唱调,如泣如诉,可歌可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步步紧,是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越唱越激动的说唱调,每一句均由慢到快,语气紧凑。

连珠炮,这是演唱中一气呵成的唱调,节奏快,不容间隙。

过街溜,指比较轻松的长短句,朗朗上口,曲调流畅,节奏明快的一种说唱形式。如民间流传的“牛马愁”、“鸡鸭愁”等,诙谐有趣,让人捧腹。

尾子,即每个曲目的结束段,与曲头一样,按曲目内容大致分类,概括成段。曲调大同小异,唱词适应性强,按曲目内容选配,如“这只鼓文唱完了,各人回家睡好觉,明朝夜里唱过只,换只调门唱过套”等。

说唱曲目。鼓子曲包括传统曲目和新创作的曲目。鼓子曲传统曲目据说有300多个,多为长篇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现知曲名的有《清水塘》、《三层楼》、《寿诞记》、《绸绫记》、《宫带记》、《丝带记》、《葵花记》、《翠花记》、《卖花记》、《卖水记》、《銮刀记》、《烟刀记》等。其中《銮刀记》、《烟刀记》是演唱宁都本地发生的真人真事,为宁都鼓子曲所特有。

新中国成立后编演的新曲目有《翻身记》、《医好麻风感谢党》、《遍地花开》、《翠微红旗》、《春风送暖》、《禾耙缴枪》、《智歼残敌》、《踏雪家访》、《鹧鸪山上不老松》、《闹寿堂》、《模范少先队》、《梅林翠柏》、《一床军毯》、《云开雪散星星亮》、《冬子送盐》、《橙乡情》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