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石上割鸡担灯

  • 项目编号:
    3-Ⅹ-22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江西宁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相传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妇的年龄皆近五十,一直没生得一男半女,心中忧郁。一天,妻子睡中做得一梦,说河边有汉帝庙,自己便进到里面朝拜,后来便得了一子。梦醒之后,夫人便将梦境告诉了丈夫。这李姓人家有万贯家财,丈夫便说:如果真能生得一子,一定要在妻子梦境所说之处建一座汉帝庙。并塑汉王金身,每年一定前往杀鸡朝拜。不久,妇人果然怀孕,第二年生得一子取名李汉灵。孩子出生后,夫妇果然依诺而行。在孩子周岁时,妇夫带着孩子前往朝拜。李汉灵成年之后结婚,十年之中生下三对双胞胎六个男孩,后来又生两个女孩。从此李家处事越发仁义。最让村人感动的是,他家出资架起了大河之上的木桥,方便了两岸村人往来。大家见李家对汉帝庙虔诚的朝拜,家境不断兴望,便认为汉帝庙灵验,纷纷前往朝拜。在每年元宵,会拿着供品,提着灯笼前往朝拜。随着活动的不断进化,活动中有了世灯、龙灯、担灯、马灯,活动声势越来越浩大。

改革开放以后,活动的各个程序不断变得精细。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县文化部门和镇文化站长期给予了关注。现在每年活动开展时,来自各地的电视报纸记者、摄影家、作家、民俗工作者都在两、三百人之多。

历史渊源

石上割鸡担灯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唐朝未年,从山东,浙江,湖南等地迁来几十户人家在石上建草蓬居住。其中有一李姓人家,户主叫李长贯,他家有万贯家财,年纪已五十多岁,妻子也有四十多岁了,却未生得一男半女,夫妻两为此心情一直不好。一夜,妻子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在村子南面的河坝边有一座汉帝庙,她就进到庙中朝拜,自己竟然生了一个儿子。第二天,丈夫听了她的梦境后,念念有词地说:“如果真能圆了这个梦,我就按你梦中所见的地方,建起一处汉帝庙。并塑汉王金身,年年都去杀鸡朝拜。”这样说过不久,妇人果然怀了孕,并在当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李汉灵。为此,李长贯履行了他的诺言,在妇人所梦之地建起汉帝庙,并塑起了汉王和玉帝等神像。这个庙是在次年正月十四李汉灵满月的那天竣工。这一天,李长贯夫妻带着儿子汉灵,拿着香烛、鞭炮和一只大雄鸡,前去庙里朝拜。

20年后,李汉灵娶妻生子,十年内连生了三个双胞胎男孩,之后还育有两女。李汉灵感激上苍和汉帝菩萨,不断地做善事、好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村人认为汉帝菩萨能显灵,能保佑自己生儿育女,家庭兴旺。渐渐地每年正月十四,村人都会拿着香竹、鞭爆,提着大雄鸡到庙内,杀鸡、燃烛、焚香、放鞭炮,进行朝拜,以示祭祀。到了十五元宵节那一天,还要担着两盏灯笼到汉帝庙去朝拜。当时,人们把这项民俗活动叫做:杀鸡。后来人们认为一个“杀”字带着血腥味,不吉祥,便将“杀鸡”改称作“割鸡”。到元朝仁宗(1312年),这项活动由“割鸡”演变成了“割鸡担灯”,其中所担的灯叫“世灯”。到1875年,这项活动中又加进了龙灯。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又加进了马灯。“文革”时期停止了活动中的舞灯活动,而“割鸡”一直在进行。之后,汉帝庙被拆,村人照样在汉帝庙的地址割鸡。改革开放后,汉帝庙被重修,相关活动也得以恢复,且规模越来越大,在相同制品的制作方面,越来越精良,在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主要内容与形式

一、初九马灯队组织头年新添丁户开会抓阄,确定“割鸡担灯”队伍的先后次序。

二、十二至十三日亲戚道贺:添丁户的亲戚,朋友,送上礼物进门道贺,恭贺添丁大喜。新生儿外公外婆送礼将出钱顾请一班“割鸡担灯”时的鼓乐队(约600-700元),送上一串100元左右的鞭炮;两只大雄鸡;面条4斤;果饼2斤;香烟1条。

三、正月初十四割鸡:马灯会打过一声神铳之后,割鸡户迅速进到汉帝庙,放爆竹,摆供品,烧香燃烛;神台前杀雄鸡,并将鸡拿回家制成第二天担灯时的供品。等所有的割鸡户完成割鸡程序之后,队伍游往佘公庙、六房祠(李氏的总祠),并燃炮祭拜。之后还需前往南街、十字街、文化宫、镇政府、东街、北街、十字街、老街、老宫庙(清源祖师堂)等地,之后各割鸡户回到各自的分祠。

四、正月十五,担灯。担灯仪式程序较割鸡仪式更为复杂,其目的主要是带领新添的人丁去参拜祖先和神明,以期获得他们的护佑。

割鸡、担灯仪式结束后,整个活动并未结束,之后还有由马灯会组织的唱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