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寿阳爱社)

  • 项目编号:
    Ⅲ-7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分布最多。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不少形式多样、功能复杂的傩仪及傩舞,极具民族特色。
  爱社傩舞发源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其古老、原始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现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寿阳古有上艾、中艾、下艾(今盂县)之称,爱社傩舞即因此而得名。
  寿阳爱社傩舞借助巫傩形式演绎“轩辕大战蚩尤”的传说,展现了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的傩崇拜意识和炎黄儿女勤劳勇敢、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爱社傩舞主要在轩辕黄帝生日庆典、祭祀和祈雨等场合表演,前后约需50分钟。舞队由24人组成,其中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表演,18名小鬼在两边站成城郭形助阵。整个表演由“武势”(基本动作,表现战前准备)、“倒上墙”(摆阵对垒)、“直墙”(队形变蛇蜕皮)、“小场”(攻城失败,重新布阵)、“过关”(脱靴偷袭,越城夺旗)、“耍桌”(攻城胜利,百姓沿街犒赏)等环节组成,显示出质朴自然的特征。
  寿阳爱社傩舞反映了远古人类由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演变的历史进程,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挖掘整理,有利于促进山西乃至整个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目前,爱社傩舞传人年事渐高,面具制作工艺几近失传,亟待抢救。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寿阳县

保护单位:
寿阳县人民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