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黄圃飘色由明末清初的木偶演变而成,现主要分布于中山市黄圃镇的三社坊、古楼坊、灵会坊等乡村。据黄圃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调往广东驻守,后到福建沿海剿匪,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举家定期居黄圃水井头,从福建引进木偶作闲时玩耍,后兴起扛神像巡游,明末清初,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人们逐渐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清代和民国期间最为兴盛。

黄圃飘色多为单个色芯,由色梗支顶以人力扛抬作飘游展,以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为表演主题,且扮演色芯者多为23岁,体重20斤左右的小女孩,具有“小巧、玲珑、飘逸”的特点,尤其是色梗制作更独树一帜。一般飘色的色梗只是一条钢条,但是黄圃飘色将煅造、扎作、塑像、绘画、喷涂等多种艺术融于一体,使每一条色梗都能表现一个民间传说或故事,具有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

在北帝诞时,黄圃的三社坊、古楼坊、灵会坊村民都有进行飘色出巡,祈求北帝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巡时伴有醒狮、秧歌、锣鼓、高跷、色梗、八音锣鼓等道具。 

黄圃飘色以色彩艳丽、色芯娇俏、色梗幼细、内涵丰富含蓄而著称,且出游场面宏伟壮观,对研究当地民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黄圃飘色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在黄圃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每年一小游,三年一大游。每年都有盛大的出巡活动,飘色技术也得到热心的民间艺人的积极传承。1998年,黄圃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黄圃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黄圃)飘色之乡”。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黄圃飘色传承困难重重,特别是艺术色梗塑造、伴奏等行当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山市黄圃镇

保护单位:
中山市黄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