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舞(吴川梅菉貔貅舞)

吴川梅菉舞貔貅是一种表现人与动物搏斗的舞蹈,元宵节及喜庆时节表演,传说已有千年历史。现主要流行于主要是在吴川市梅菉镇梅菉头村及黄坡镇。

貔貅又称软头狮子,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熊的凶猛野兽。梅菉头舞貔貅又称“紫微降貔貅”,源于“神童紫微降服貔貅造福乡民”的故事。当地人民为纪念紫微的功德,编演了舞貔貅舞蹈。每逢新春佳节或神祭,均要表演舞貔貅,世代相传,历演不衰。

貔貅舞的道具众多,有一个紫微帅印(木制,方形、红色底,上刻“紫微正照”字样,涂成金色),一条拐杖,一把葵扇,一把柴刀。貔貅头用竹篾编扎,骨架内安装两根竖立木棍作把手,另外用细篾扎出下颔、耳的骨架,用纱纸层层粘贴.然后用兔毛或羊毛在其上粘贴出黑白相间的条状花纹,再用软弹簧连接两耳和头骨架,舞动时可使两耳不断颤动。下颌以细绳与头骨架的上颌根部相连,通过舞者用手托抬,可使上下颌呈开合状。貔貅身用一块长约2.6米、宽近1.6米的布料制成,后端呈半圆形,面上用兔毛或羊毛缝贴出黑白相间的条状花纹。另用一长条布缝成筒状,内塞棉花,分节扎紧如脊柱状,缝在貔貅身布料的中线,后端缀上用羊毛做成的尾巴。貔貅臀部用竹篾扎出直径约1米的圆盘形骨架,将头、身用细绳连接,身的后端覆盖在臀部骨架上。

表演时,一人扮演神童紫微,两人套上貔貅道具扮演貔貅,按传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还有扮土地公、鹤、樵夫、猴子等陪衬人物。紫微的主要动作有“飞旋振威”、“降服貔貅”、“紫微正照”。貔貅的动作有“声威震抖”、“四面环顾”、“跨步騗腿”、“碎步踏走”、“捋须挖耳”、“舔毛搔痒”、“抹嘴剔牙”、“腹痛翻滚”,主要是模拟兽类的生括习性动态,力求头、尾默契配合,表演生动自然,按“貔貅出动”、“貔貅行凶”、“紫徽与貔貅搏斗”、“智胜降服貔貅”等套路表演。

建国后经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提炼,把舞貔貅与民间武术结合起来,新编了表演“貔貅上牌山采青”。即用人执藤盾牌的方法,叠起三层或五层的人罗汉组成“牌山”,貔貅配合鼓点由一层攀登上五层,每上一层都需要舞蹈在该层舞蹈一周,再跳上下一层。到五层表演“采青”取高处“利是”,再配合鼓点节奏边舞边从牌山下撒。

       吴川梅菉舞貔貅历史悠久,是粤西独有的民间动物舞蹈,具有深邃的艺术内涵和颇高的文化价值。由于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艺人的老龄化情况凸显,青年人很少愿意传承,后继乏人,部分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已濒临失传,需加以重视及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湛江市吴川市

保护单位:
湛江市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