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皮影戏是以东北皮影音乐唱腔为基础,兼容多种皮影派系和其他曲艺形式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板腔体系的综合艺术。清光绪年间,草原放垦,随内地农民大批迁入的同时,皮影戏也随之传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及通辽市开鲁县一带。

  皮影戏在内蒙古东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巴林和开鲁有所差别的不同风格。巴林皮影戏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曲调和板式变化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风味。巴林皮影戏题材广泛,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武侠公案以及反映现代生活的题材均被纳入,有传统剧目《五锋会》《青云剑》,有新编现代剧目《周振江立功》《打奸商》及新编历史皮影戏《大辽双星》等。

  开鲁皮影戏是河北滦洲皮影戏和开鲁评剧相互融合的产物,风格较为独特。通常根据行当特点、故事情节和情绪变化来设计唱腔。演唱方面强调唇、齿、舌、鼻、喉的硬功夫,要求吐字清、行腔圆。伴奏乐器一般以四胡(大四弦)为主弦,兼用鼓、板、锣、钹和唢呐、笛子等。代表剧目有《樊梨花征西》《铁丘坟》《五女兴唐传》等。

  皮影戏所宣扬的诚信、孝道、爱国、善行、仁义等进步思想和传统美德以及优美的曲调唱腔、独特的表演形式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2011年,巴林左旗申报的皮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赤峰市巴林左旗、通辽市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