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管驿前晏公庙会

  • 项目编号:
    4-Ⅹ-23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鄱阳管驿前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历史。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始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 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

庙会主要形式是以道家法事打醮请“水神“祈福求安、渔具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渔俗活动。

每年农历十月初三为晏公生日,活动时间从九月三十(小月为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初六,共七天。

九月三十(小月为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朝舫(全村分五处设桅杆状的象征物,上扎白鹤、灯笼及挂草帽)、铺坛、斋戒。

十月初一:长江请水,穿戴道袍以鼓乐法事到饶河月波门码头请水。

十月初二:发文(向各路神仙菩萨发邀请)、鉴醮。

十月初三:五更接圣、凌晨起开始拜寿,全村及县城与周边县市镇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争先恐后,顶礼膜拜。道士则是在这一天以褥告形式,宣读全村老小的生庚八字以佑。

十月初四:食相、钻关(本村15岁以下小孩钻特设的关隘,以求免灾祛难)。

十月初五:作安典、跑太事(由法师排扎小龙,挨家挨户作平安太平的法典)。

十月初六:十送,即将请来的各路神仙、菩萨送走;然后送佑,就是抬菩萨巡游。巡游时,将事前扎好的龙船、凤船、皇船、皇亭、凉伞掌扇、纸人纸马及金刚銮驾、四季时鱼、各种典故的肩舆(俗称节节高)随行,活动结束礼仪。

历史渊源

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庙会活动是明万历年间起始并延续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 以佑风调雨顺、农渔兴旺。

管驿前旧名柳林津,为渔业、渔具制造、船运为业聚居村落。关于晏公的来由,清代《王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说:“晏公神者,名戌仔,江西临江府甭江镇人。“大元初以人材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党长。因病归,登舟即盍然而逝。从人敛具一如礼,未抵家,里人先见其扬驺导于旷野之间,衣冠如故,咸重称之。月余以死至,且骇且愕,语见之日,即其死之日起,启棺视之,一元、所有,盖尸解云。父老知其为神,立庙祀之。有灵显于河河湖海,凡遇风波汹涛,商贾叩投即见,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风性浪静,斦谋顺遂也。皇明洪武初话封平浪侯”。

清朝赵翼撰《除余丛考》说:“有晏公庙,莫知所始。及阅〈七修类藻〉,及各大明太祖所封也。时毗邻为张士诚之将所据,徐达屡战为不利,太祖亲率冯胜等十人往授,扮为商贾,顺流而下。江风大作,舟将覆,太祖惶惧乞神。忽见红袍者挽舟于沙上。 太祖曰‘救我者谁也?’默闻曰‘晏公也。’及定天下,后江岸当崩,有猪婆龙在其下,迄不可筑”……。

清代《鄱阳县志》、《饶州府志》记载“晏公庙”在城西柳林津,祀元文锦局堂长晏戌仔。洪武间,官民舟辑,出泊必祷。国朝(清康熙)同知刘愈奇修,乾隆五十四年重修。

《江西通志》辑有“晏公立庙饶州府”。

相关民俗活动

晏公庙庙会,是以道家法事打醮请“水神“祈福求安、渔具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渔浴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初三为晏公生日,活动便从九月三十(小月为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初六,共七天。

九月三十(小月为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朝舫(全村分五处设桅杆状的象征物,上扎白鹤、灯笼及挂草帽)、铺坛、斋戒。

十月初一:长江请水,穿戴道袍以鼓乐法事到饶河月波门码头请水。

十月初二:发文(向各路神仙菩萨发邀请)、鉴醮。

十月初三:五更接圣、凌晨起开始拜寿,全村及县城与周边县市镇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争先恐后,顶礼膜拜。

道士则是在这一天以褥告形式,宣读全村老小的生庚八字以求得到保佑。

十月初四:食相、钻关(本村15岁以下小孩钻特设的关隘,以求免灾祛难)。

十月初五:作安典、跑太事(由法师排扎小龙,挨家挨户作平安太平的法典)。

十月初六:先是十送,即将请来的各路神仙、菩萨送走;然后送保佑,就是抬菩萨巡游。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鄱阳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