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畲族民歌

  • 项目编号:
    3-Ⅱ-5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江西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畲族聚居区以铅山为最,铅山则以太源畲族乡为最。太源畲族乡位于铅山县西南方,地处闽、赣两省边界,武夷山北坡山区,总面积78.5平方公里,人口1710人,其中畲族同胞230户,861人,姓氏为雷、蓝二姓。太源畲族乡的畲民大部分从福建汀州府(今汀州县)迁来,小部分从福建省建阳县、上杭县及本省贵溪县迁来。最早迁入太源畲族乡石潭坞的蓝姓畲民,是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18代。

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雷氏族谱》载,高辛皇帝三公主回山主理盘瓠丧事:“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传统民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杂歌、仪式歌。目前,收集整理到的铅山畲族民歌主要有叙事歌:史诗《高皇歌》;杂歌:娇恋、崇安歌、锁歌、灯歌?采茶、小调;仪式歌:丧歌?功德歌、宗教歌、婚仪歌等8个歌种的21首传统民歌。

畲族传统民歌没有瑰丽的词句,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播演唱。畲家把唱歌视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为媒,在丧葬祭祀活动中,他们又以歌代哭。畲家的传统民歌主要保存在老人的记忆中,少有文字和曲谱记载。

历史渊源

江西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畲族聚居区以铅山为最,铅山则以太源畲族乡为最。太源畲族乡位于铅山县西南方,地处闽、赣两省边界,武夷山北坡山区,总面积78.5平方公里,人口1710人,其中畲族同胞230户,861人,姓氏为雷、蓝二姓。太源畲族乡的畲民大部分从福建汀州府(今汀州县)迁来,小部分从福建省建阳县、上杭县及本省贵溪县迁来。最早迁入太源畲族乡石潭坞的蓝姓畲民,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至今已有18代。

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畲族《雷氏族谱》载,大定十二年(公元585年),畲族始祖盘瓠因游猎不慎,不幸遇难:“宫女(当为三公主)回山主理丧事,如有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可见,畲族能歌善舞的历史源远流长。畲家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将本民族的歌代代往下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歌。

畲家传统民歌历史渊源很深。历史上,畲族为了生存,曾若干次大迁徙,迁入铅山太源的畲族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入的。现在畲家传统民歌歌种中的“崇安歌”,是泛指在迁徙时从福建带过来的歌,并非具体指福建省崇安县。崇安县并没有畲族。这个歌种的名称就足以说明它本身所具有的古老性和历史性。

音乐特色与风格

歌曲类别。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杂歌、仪式歌。其中叙事歌有史诗《高皇歌》;杂歌有《娇恋》、《崇安歌》、《锁歌》、《灯歌•采茶》、《小调》;仪式歌:丧歌•功德歌、宗教歌、婚仪歌等8个歌种的21首传统民歌。

功能价值。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

传播与传承。畲族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但传统的民歌主要保存在老人的记忆中,少有文字和曲谱记载。

铅山县畲族歌手雷申英演唱“打交恋”


水美河中嬉戏唱歌 摄影:孙俊起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铅山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