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三角麒麟舞)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三角麒麟舞是在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图腾崇拜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群众正月里的重要活动之一,诞生于清代末年,以中国传统武术中洪家拳和莫家腿为主要动作的动物舞蹈,现主要流传于中山市三角镇及周边区域。

三角麒麟舞表演具有浓厚的珠三角水乡特色。三角麒麟舞以麒麟的采青过程为主要套路,内容包括出场见面礼、采青、左顾右盼、上前扑擒、扑前扑后、麒麟腾跃、吞青、吐青等舞蹈环节。其采青的形式有栋头青、井头青(盆青)、蟹青、蜈蚣青等,均由百姓根据当地的生活劳动环境创作的舞蹈动作,在麒麟舞表象形式中独树一帜。其中最大特色则是“栋头青”和“井头青”两种采青的形式、技巧、动作设计。“栋头青”是把“青”高挂在高处悬下的摇摆不定的绳子上,舞者须有良好训练、动作敏捷、技巧娴熟才能采到。“井头青”又称盆青,舞步节奏舒展而又踏地有声、刚劲有力。其基本舞步有虚步、鹤立步、丁字步、弓步、麒麟步、托举等,用以表现麒麟的各种神态;以节奏明快的广东音乐作为伴奏,主要乐器有锣、鼓、钹、笛子等。

舞麒麟的道具麒麟由麒麟头、麒麟身、麒麟被和麒麟尾组成。麒麟头用竹篾扎竹架,糊上两层玉扣纸和两层纱纸,描上淡黄的底色,再画上麒麟面部图案。用水松木做眼睛,并用兔丝毛装饰头部,使麒麟头更加活灵活现。麒麟头做好之后,开始做麒麟身,麒麟身一般是有4米长、内笼直径50厘米,用竹篾扎作而成,外糊纱纸,再披麒麟被。麒麟被以白底红面的布为被,以五色线绣上麒麟和红蓝绿白等颜色,整张麒麟被长约4米、宽1.6米。麒麟尾用藤条扎作,连接在麒麟骨架上,长约70厘米。

三角麒麟舞寄托了当地群众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谐生的诉求,同时将中国传统武术与民间舞蹈结合起来,因而具有较为宝贵的精神、文化价值。三角麒麟舞一直靠当地民间艺人代代相传,至今仍有一批老艺人积极进行传授,但年事日高;年轻一代对扎作技艺和传统的舞蹈形式缺乏学习的热情,后继乏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三角舞麒麟的一些独特表现形式和技巧将有失传的危险。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山市三角镇

保护单位:
中山市三角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