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青剧

  • 项目编号:
    3―4―15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青剧历史比较悠久,据老人们说,在明朝弘治年间,中蔡庄村有个好乐爱唱的民间艺人,人称戏剧篓子(原名纪风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创编的曲调,后经多次修改完善,演变成青剧。因青剧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户户有演员,人人都会唱,形成农闲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剧团还经常接受邀请,到周围各村以及远处村庄演出,受到普遍欢迎。

青剧唱腔属于板腔体,常用板式包括点板、瓦板、二六板、流水板、哭板等。青剧角色行当齐全,分类清楚,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青剧的表演形式多源于民间舞蹈,表演特点细腻、逼真,具有清新的气息,刚健的气质,真实感人。剧目内容皆来自民间,通俗易懂,易被观众接受。演员的表演朴素真切,喜、怒、哀、乐皆牵动着观众的心,如《送米》剧中男男母子相见,抱头痛哭,感染得台下观众一片哭声。青剧唱腔悠扬、婉转,或柔情似水,或荡气回肠,使得许多人喜爱并传唱。代表性剧目有《送米》、《赶脚》、《借妻》、《套郎》、《老周打架》、《瞧亲家》、《裁裤子》、《背凳子》等二十多出。青剧伴奏的主要乐器有鼓、笙、笛、四弦、二胡、镲、锣等。

青剧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及传承历史,在其它地区是罕见的,是沧州一带,特别是青县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民间文化的一枝奇葩。中蔡庄青剧兴盛时期,运河东岸村民常常隔河伏堤听唱;剧团每到一处演出,观众往往围得水泄不通,听罢仍不愿离去。

但是现在,演员老化,后继无人,现健在演员中,年龄最小的已经七十多岁,最大的已九十二岁,如不立即抢救,青剧必然失传。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沧州青县

保护单位:
沧州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