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九狮拜象

  • 项目编号:
    3-Ⅲ-13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九狮拜象发源于江西省上犹县,是在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民间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九狮拜象一般由9狮、1龙、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和其它重要节庆日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有:开厅、暖厅、全村团龙、参圩。开厅:指新做的屋场开厅即蛇龙进了厅,先拜四方,而后团龙、吐珠、换油,接过主人的红包后出厅,其他狮、象等在外面迎候;暖厅:即“九狮拜象”进入某屋场,屋场内的鸡窝、牛栏、猪圈一律点上蜡烛迎接,九狮拜象摆八卦阵,蛇龙进入八卦阵有生门、死门之分,闯生门象征来年路顺,可化险为夷;闯死门标志来年不幸,险祸莫测。所以舞龙头的人一定要经过严格训练,以防闯入死门,引起众人不欢;全村团龙:即“九狮拜象”摆八卦阵,龙舞进入八卦阵闯生门。闯生门象征来年路顺,可化险为夷,闯死门标志来年不幸,险祸莫测,所以舞龙头的人一定要了解当天的死门在哪个方向,以防闯入死门,引起众人不欢;参圩:即蛇龙“穿花缠柱”,也就是围绕街上每一店门的柱子绕圈,以祝该店来年生意兴隆。狮象群前后簇拥着蛇龙前进,一直到街的尽头则为完成了表演程序,表演场面蔚为壮观。龙是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兴云雨、利万物”的神物,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狮是百兽之王,是威武、雄壮、强盛的象征,九狮寓于九州。麒麟是传说的仁德之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象,谐音“祥”,能预兆灵瑞,是兽中的“德高望重”者;象又可指天象,古代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说,因而象又象征上天,象征大自然;象与佛教又相关联,佛教又称象教,拜象即是拜天、拜佛。牌灯是前导灯,彩亭是乐队依附的“亭子”。这些艺术造型如真的动物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狮、象、麒麟和龙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采以舞蹈的形式,翻头转颈、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摇耳的狮子千姿百态,表现出或温和或凶悍或憨态可鞠或活泼调皮的各种态势。将这些灯彩融为一体,蕴涵歌功颂德,迎春接福、九州同庆、万象更新之意。

 九狮拜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融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表演的队伍一般由数十人乃至百余人组成。乐器有沙喇子、唢呐、锣鼓等组成,乐曲常用的唢呐牌子有“三子对”“将军令”“满堂红”“得胜歌”“状元游街”等,旋律奔放优美,响亮欢快、红火,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历史渊源

九狮拜象,俗称“搞龙”,是流传于上犹县营前地区五乡一镇一带的灯彩表演形式。

九狮拜象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多为“姓氏龙灯”,以显耀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后来逐渐淡化,融入了祈福、驱邪、歌功颂德、展示威武强盛、喜庆娱乐等内涵。其前身是“龙狮舞”,是随新客姓氏从粤东兴宁、和平等地而传入营前的。所以,营前老客不会搞九狮拜象,只有新客姓氏才会搞;别地(包括兴宁、和平)客家不会搞九狮拜象,只有营前客家才会搞。初期的龙狮舞比较简单朴素,一般是一条蛇龙,三到五头狮子,最多是七头狮子,没有麒麟和大象,而且扎制很朴素,最初是“管龙”、“管狮”(即用稻草扎成的龙狮,客家话称稻草为“管”),后用纸做,再后是布龙、布狮子(即用篾片和布扎制而成)。大约在1935年,兴起了九狮拜象。1935年春节期间,黄姓搞“龙狮舞”,一条蛇龙,七头狮子,看热闹的人很多。当搞龙队伍从高桥(即世荣桥,黄姓祖先捐修)过时,看热闹的人都挤在桥上围观。因人太多,结果把桥压蹋了。以后,为了保护桥,就规定观看人群不能站在桥上,必须等搞龙队伍先过。但这也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搞龙规模小,看热闹者多,难于避免拥挤和酿成事故。于是组织者们就在扩大搞龙规模上做文章,增加到九头狮子,一头大象,一匹麒麟。以后又增加了锣鼓彩亭和一些道具。

九狮拜象从初一开始每天不停歇,一直到元霄晚才结束。元霄晚,要举行“谢龙神”仪式,将龙狮等火化。这一仪式要请一礼生,先在祠堂烧香敬神、拜祖宗,礼生要在此刻祝赞,如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等。然后到祠堂外面扯下龙、狮、象、麒麟身上一些纸片象征性烧掉,其骨架子则留待下年还可再用。


表演内容以及形式

九狮拜象一般由1龙、9狮、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

表演过程

九狮拜象从每年年前腊月初开始准备,组织者们分头筹办各项事宜。大年初一开始搞龙拜年。搞龙的地方没有限制,除本姓氏宗族的祠堂、屋场外,其他外姓氏包括老客姓氏也都会邀请前往庆贺新年。

搞龙开始时不请礼生,先到本姓氏宗族宗祠烧香敬神、拜祖宗,然后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线搞龙,一般不走重路。碰到社官、土地伯公均要敬神,除烧香烛外,龙、狮、象、麒麟等要去拜社官和土地伯公。每到一姓氏屋场,便放鞭爆迎入。一般在祠堂或厅堂搞,如祠堂或厅堂太小,也可在禾坪举行;街上则在店面前搞龙。每到一个地方,主人会在龙身上挂一条红布,另外包一红包。如恰逢吃饭,则可能被地主各户分别请去用餐。除白天搞外,晚上也搞,晚上一般搞到九、十点钟。

过去每年春节不止一盘(即一队)九狮拜象,一般有三、四盘甚至五、六盘。但每年搞九狮拜象都不会发生摩擦或打斗。如两盘九狮拜象龙队相遇时,双方均会很礼貌地打招呼让路,龙、狮、象、麒麟均要互相敬礼。

表演形式

开厅——指新做的屋场开厅。蛇龙进入厅,先拜四方,而后团龙、吐珠、换烛,接过主人的红包后出厅,其它狮象等在外迎候。

暖厅——进入了某屋场,屋场内的鸡窝、牛栏、猪圈一律要点上腊烛,迎接“九狮拜象”的到来,然后在屋场坪上团龙。

全村团龙——在村头的社观庙坪上,九狮拜象摆八卦阵,蛇龙进入八卦阵面有生门、死门之分,闯生门象征来年路顺,可化险为夷;闯死门标志来年不幸,险祸莫测。所以舞龙头的人一定要经过严格训练,以防闯入死门,引起主人不欢。

参圩——是以蛇龙“穿花缠柱”动作为主,也就是围绕街上每一店门的柱子绕围,以祝该店来年生意兴隆。狮象群前后簇拥着蛇龙前进,一直到街的尽头则为完成了表演程序。

舞蹈、音乐特征

九狮拜象舞蹈动作和音乐配合一般没有严格的要求。伴舞的主要乐器有民间的吹奏乐和打击乐。每盘锣鼓由两支唢呐和小鼓、大钹、小钹、小锣、大锣等组成。有时为了加强气氛,也可以同时用两盘、三盘锣鼓齐奏或轮流演奏,唢呐也相应增加到四支、六支,做到舞蹈队伍的前、中、后都有乐队。有的地方还上大简号、沙喇子两种乐器。大号吹起宏厚的低音,沙喇子吹起特别高坑的声音,其音响能传几里路远。

九狮拜象常用的唢呐牌子有“三子对”、“将军令、“叭喇滚”、“满堂红”、“得胜令”、“十杯酒”、“状元游街”等。有时可根据吹唢呐师傅掌握的曲牌吹奏民间小调,如“茉莉花”等。这些曲调音乐和狮舞龙紧密配合,气氛热烈、欢快、旋律跳跃大,喧染了龙灯队伍的热烈气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上犹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