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客家门匾习俗

  • 项目编号:
    1-Ⅸ-8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江西省上犹县是客家摇篮赣州的客家县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客家门匾习俗”就是这里的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客家门匾习俗”是先人从中原带过来的匾额文化形式,经过客家人长期的使用、改进及内容上的充实,最终形成今天这种客家元素丰富、样式固定的形式,就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绘制一幅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题写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创业。如:“清白传家”,表示为官清白的品德世代相传;“颖川长流”,表示颖川郡望族繁衍不息;“汉室遗风”,表示汉朝皇室为刘姓建树了风范等。

五百多年来,这种文化现象在客家聚居地----上犹,得到延续和发展,现有80%的居民都保留着“客家门匾习俗”。客家人把它作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流传的时间之长,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对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的演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

历史渊源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起源于古代士宦挂“阀阅功状”。门匾虽然没有“阀阅”那么庄重,但却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其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方便客家先民南迁后“同宗相认”。在内容上是由民间姓氏的“堂匾”演变而来,起着“姓氏标徽”的作用,只要南迁的客家人一看到门匾上的四个大字,就知道这家人姓什么,如张姓的“金鉴流芳”,王姓的“三槐世第”,李姓的“太白遗风”等。后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人的传承和发展,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广泛。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一直保留延续到今天的上犹城乡,并把它作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

江西上犹县,百分之八十的民居都有客家门匾习俗,遍布上犹城乡,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是客家地区所罕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主要内容

在江西上犹县,百分之八十的民居都有客家门匾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制作一块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创业。在造就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优秀品德中发挥了解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对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的演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

客家门匾”习俗最先起源于客家先民南迁后方便“同宗认祖”的,后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先民们的传承和发展。“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源流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挂“堂匾”和“牌匾”演变而来,从内容上是由南迁的汉民将古代士宦人家挂“阀阅功状”演变而来。“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但却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正是这个原因,“门匾”替代了古代士宦人家表示豪门高第的“阀阅功状”,进入了平常百姓人家,演变到今天这种相对固定、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门匾形式。它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表达着房主的一种理念,并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这种现象一直保留延续到今天的上犹城乡,并把它作为客家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内容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现代型的则以住居环境和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

载体是住房大门门额上的空白部分。其作品因其固定性只能现场观看,其作品是镌刻在其墙体上的框匾。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上犹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