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是流行于广州番禺区沙湾镇一带的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样式,以材料、力学、音乐、装饰工艺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

沙湾飘色已有100多年历史。清咸丰年间,在广东各地的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叫做“赛色”或“彩色”。后来,“赛色”又发展为马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柜台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就成为“飘色”。

沙湾飘色共有100多板,每板造型都有故事情节,如“六国大封相”、“刘邦斩蛇”、“精忠报国”等,素有色彩艳丽、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的特点。特别是由“色心”和“色脚”按照“色梗”内容装扮于“色柜”上,由四人抬起巡游,以统一协调的步伐行进,使整板飘色起伏悠扬,加上在纤细精致的“色梗”上,3米高处“飘”然可爱的幼稚女童作出各种逗人喜爱的动作,优美和谐,令观众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沙湾飘色主要在节庆巡游表演,巡游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架,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出游后又进行评选,由该年轮值当甲(主持单位)发奖,俗称“赏色”,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目前沙湾飘色手工制作后继乏人,技术面临失传境地;而且因投入资金较大,非重大节庆不轻易举行游行,难以提高技术,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州市

保护单位: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