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曾坊桥帮灯

  • 项目编号:
    2-Ⅹ-8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石上曾坊桥帮灯,保留在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的曾坊村小组。这里是由客家人开发的地区,为纯客家村。石上曾坊桥帮灯,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据曾氏家谱记载,曾坊村曾氏来自东鲁的客家。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自称帝改朝,曾据忠于汉朝,举族离京南下渡长江,落脚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明末清初,曾顒公来曾坊开基,不忘祖训忠于汉朝,在村东头建起了汉帝庙,塑汉帝神像——菩萨供祀。

曾坊桥帮灯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制作工艺精细,制作桥帮灯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这项民俗活动最具艺术创造力的一环。制作桥帮灯的具体过程有做桥帮、削天心钻、搓稻草绳、捆扎灯框、糊灯框、灯花剪纸、安插蜡烛、贴灯花等步骤。特别在灯花剪纸中,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从事这项艺术创作。特别是灯上剪贴的灯花,传统的构图多是蕴含意味的线条,带给人们的是妙趣横生的艺术联想

历史渊源

曾氏家谱记载,曾村曾氏属来自东鲁的客家。

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自称帝改朝,曾据忠于汉朝,举族离京南下渡长江,落脚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明末清初,曾顒公来曾坊开基。他们忠于汉朝,在村东头建起了汉帝庙,塑汉帝神像--菩萨供祀。

每年新年的初一到初十,全村安排十户人家,每户将菩萨抬到家中过一天,叫菩萨过家。菩萨过家轮流的次序,按村中出入路线前后轮流。每年被轮到的10户人家,也就是首事。(既当年菩萨过家活动的主持人,这也就是后来桥帮灯活动组织形式的前身)。

到年初十一日,将菩萨送回庙里,全村便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晚上男女老少提灯去庙中祷告。人多灯多,有的提一盏,有的提两盏,有的拿三四盏,显得很乱,灯的制作也很粗糙。

到清乾龙年间,村中一位曾氏太公到苏州一带做生意,看见苏州人元霄节在玩“桥帮灯”,感觉特别好看。于是就把这种灯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带回本村,并用于汉帝庙的祀奉活动。这种灯一开始一块桥帮上只有四盏灯,到后来发展到一块桥帮上10盏灯,制作工艺也很精细。桥帮灯成了村中曾氏人每年祀奉汉帝庙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桥帮灯制作。桥帮灯制作是整过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这项民俗活动最具艺术创造力的一环,特别在灯花剪纸中,全村每一户人都会轮上做首事的一天。每一个人都要为制作桥帮灯动手。特别在灯花剪纸的制作上,更是全村男女老少都参加。

汉帝庙祭祀及其各种仪式。汉帝庙祭祀和桥帮灯游灯活动是一体的,于每年正月初一起进行筹备,和安排活动的各项事仪。

游灯及表演当全村的灯在族祠内集合到齐后,由专门首事以娶亲、生小孩的先后为次序,为游灯队伍排好顺序,晚上七时左右,连响三声神铳时,游灯便开始。一帮帮亮堂吉庆的桥帮灯扛出族祠,走在最前面的,是首事们出资共同制作的一帮灯,桥帮上10盏灯一色的红灯,其后一帮帮灯,是各添丁户出资和制作的,一前一后两盏红灯和中间8盏白纸糊灯框,贴红灯花的添丁灯。每帮灯都由两个精壮的后生扛着。这些都是添丁户家中选出的最强壮最优秀的后生。(有些人家为了游灯活动不惜把千里之外工作的儿子叫回家中,参加扛灯,这样以示自己家中强盛,人丁兴望)。每个后生手中都拿着天心钻(桥帮与桥帮之间的连接栓)。当游灯队伍离开村庄,向东游去,进入平整顺直的旷野路上时,后生们用天心钻将一帮帮桥帮灯连接起来。刹时间,这些断断续续的桥帮灯,连成了一条蜿蜓起伏的几十米的金黄色多彩多姿的长龙。天色已完全暗了,锣鼓和唢呐欢快吉庆的节奏,伴着灯队起伏蜿蜒在田野和山岗。他们从东游到北,到西到南,再回到东转上一大圈。凡是本族(本村)的田园、山岗、古迹(如汉帝庙等)等都要游到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