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瑶族布袋木狮舞又称“舞木狮”,属瑶族祭祀舞蹈,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缅怀祖先迁徙的艰辛,祈祷族人生息繁衍和兴旺发达的良好意愿。瑶族布袋木狮舞多在农历十月丰收季节和翌年春耕前活动,流传于连州市三水、瑶安等乡村。

“木狮”的狮头用泡桐木雕凿而成,长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稍成长方形状。分上下两块,上为狮子面部,下为狮子下腭唇齿。狮头漆上红色,描有金边,并画有绿色图案,狮头上五个角绘有黑白相间色彩,角上缀挂红绸或红布条。表演时,木狮头按乐曲节拍往前一甩,两唇一合,发出“啯啯”的响声。狮头后连着狮被,狮被用长约4米、宽2.3米余的黄布制成布袋形状,内可藏若干人。表演通常为三至八人,可随着表演套路与情节的不同而增加人手,一般多在地塘、祖厅、晒谷场或大厅演舞。表演前,先要举行祭祀祖先,行请木狮的礼仪。

瑶族布袋木狮舞的动作保留传统的舞犬,套路可分为“狮子滚俏”、“乌龟爬沙”、“变青山”、“狮子生仔”、“狮子摆台”、“狮子牵仔”。每套有十二个动作,共七十二个动作。木狮舞每个动作构成一个图形,为之象(亦叫景),总共有72象(景)。据说,每个套路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借狮子的动态行为,寓意瑶族先祖漂洋过海,长途迁徙的波折。故木狮舞72象(景)还可归纳为喜、悲、护、想、报、形、反等七类。表演伴奏所用乐器为唢呐、大、小釵等。

布袋木狮舞表演的好坏,与舞狮被的师傅功力有关。因表演时,狮头定位后,木狮的动态造型、动作的变化、意念的表达以及套路的内涵,全赖于舞狮被者的默契配合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如木狮舞得好,各村寨皆派代表为狮头披挂红绸(或红布),以表示对舞狮技艺的奖赏。

瑶族布袋木狮舞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反映着族内事件,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浓缩表现了当地瑶族的文化艺术及风情习俗,其多元的文化特征颇具学术研究价值。瑶族布袋木狮舞又被称为“连州瑶族历史的活化石”。然而,时代变迁,布袋木狮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它进行尽快的抢救和整理。

申报地区或单位:
清远市连州市

保护单位:
清远市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