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端木偶戏

  • 项目编号:
    2-Ⅳ-13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江西省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风格各有不同,但现在却极为罕见。

手端木偶戏是传统表演艺术中最节俭、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所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只需戏箱一只,戏架一个,木偶若干个,铜锣、小鼓、大钹数样乐器,便可随时随地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都在有机地配合工作,唱腔根据角色年龄性别不同模仿其声调配唱。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其中《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改编的剧目比重较大,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主要是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

手端木偶戏木偶头用实木雕制而成,如鸡蛋大小,头内中空,方便手指插入内空操控做表演动作,身子用布缝制成如手掌大小的布套,不同人物采用不同花色布料以表明其身份特点。有两个封口的袖子,表演时大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插入袖子以作表演动作

历史渊源

“端戏子”最早是湖南人根据汉调演变而来,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这种艺术形式流传到了信丰。古代人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唯一的“奢侈”享受就是看戏。但演戏花费人力物力太多,收费较高,开支较大,寻常百姓家一般请不起。于是由一个人就能演出的手端木偶戏(俗称“端戏子”、“蚊帐戏”)便应运而生,且大受欢迎。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从乐队到演员都由一人操纵、演奏和演唱。所以“端戏子”曾风行乡村,经久不衰。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其中《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改编的剧目比重较大,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主要是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

主要内容

代表剧目

主要由古典名著改编成剧本,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薛家将演义》、《秦香莲》等。也有新编剧目。

著名演员

手端木偶著名艺人有卢宠茂、刘洪垣等。刘洪垣已年近八旬,铁石镇高桥村人。他一人能模仿十几个人的声音,能演出100多个剧目,尤以能即兴表演《秦香莲》著称。

道具制作及表演

手端木偶戏木偶头用实木雕制而成,如鸡蛋大小,头内中空,方便手指插入内空操控做表演动作,身子用布缝制成如手掌大小的布套,不同人物采用不同花色布料以表明其身份特点。有两个封口的袖子,表演时大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插入两个袖子,作出各种表演动作。

声腔特征

演出过程中,演员手擎木偶,脚踏锣鼓,模仿着生旦净末丑,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

物的声音与音调、唱腔与念白进行表演,忽男忽女,时老时少,抑扬顿挫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信丰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