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摇狮

  • 项目编号:
    2-Ⅲ-5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手摇狮,是金溪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灯彩,经劳动人民反复加工,现已成为流传广泛,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表演形式。

手摇狮起源于金溪县琅琚镇杨村一带。据传,明末清初,琅琚山水源紧缺,山下禾田干枯,人畜焦渴。村民常因争水而发生械斗。于是,人人练拳习武,家家特制一种木板凳,上面刻着一个狮石图像,英勇凶猛。后来,水源风波平息了,人们和睦相处,其狮石板凳变成了村民练武的传统,形成了眷恋土地、祈望丰收、反抗强权的一种习俗。每逢过节或五谷登场时,男人们便要舞弄一番,以图吉庆。久而久之,变凳为狮,发展为民间节日嬉耍的手摇狮灯。

手摇狮是通过两狮格斗、中间一位举灯长者劝和等动作,使两狮和好如初的表演过程。从起初两狮凶猛相斗,继尔单球表演,再到两狮平息怨仇补球戏弄为止,全场表演约莫半小时左右。整个表演过程中,耍灯人仪态严肃,动作轻柔潇洒,两狮各由一人操持,利用手臂、腰、肘、脚作下蹲步,模仿狮子扑球的摇、撒、滚、落,在一系列舒缓而又紧凑的动作中,极象狮子的憨、娇、顽形态。全场共分:引狮下山、双狮搔痒、单球表演、双狮扑球四阶段。遗憾的是原有108套动作,现仅保留下来十余套

历史渊源

手摇狮,是金溪琅琚镇杨村一带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灯彩,经劳动人民反复加工,已成为流传广泛,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表演形式。

关于金溪手摇狮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古印度,几经转辗,传到四川,再传到河南开封,最后到了金溪县城胡家村。二是起源于当地,为当地人在练习武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琅琚水源紧缺,山下禾田干枯,人畜焦渴。村民常因争水而发生械斗。于是,人人练拳习武,家家特制一种木板凳,上面刻着一个狮石图像,英勇凶猛。后来,水源风波平息了,人们和睦相处,其狮石板凳变成了村民练武的传统,形成了眷恋土地、祈望丰收、反抗强权的一种习俗。每逢过节或五谷登场时,男人们便要舞弄一番,以图吉庆。久而久之,变凳为狮,发展为民间节日嬉耍的手摇狮灯。

表演内容

手摇狮是通过两狮格斗、中间一位举灯长者劝和等动作,使两狮和好如初的表演过程。从起初两狮凶猛相斗,继尔单球表演,再到两狮平息怨仇补球戏弄为止,全场表演约莫半小时左右。整个表演过程中,耍灯人仪态严肃,动作轻柔潇洒,两狮各由一人操持,利用手臂、腰、肘、脚作下蹲步,模仿狮子扑球的摇、撒、滚、落,在一系列舒缓而又紧凑的动作中,极象狮子的憨、娇、顽形态。全场共分:引狮下山、双狮搔痒、单球表演、双狮扑球四阶段。舞球者机动灵活,在表演过程中占主导和指挥的作用。乐队有唢呐和打击乐,气氛欢快热烈。

原有108套动作,现仅保留下来十余套,流传至今的套路有:亮像、玩耍、舔毛、亲昵、搔痒、抢球、双搔痒、戏逗、游山、群戏、群逗等套路。以“矮子步”舞狮,用“蹲跳”表现狮子跳跃,用“窜毛”表现狮子翻斗,用“抢背”表现狮子打滚,“跪步”静止式舔毛。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金溪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