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捞纸技艺

  • 项目编号:
    5―8―21
  • 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我国古代有突显华夏文明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就是其中之一。桥城铺村的每家每户的捞纸作坊里都供着汉封玉亭侯--蔡伦祖师之神位,桥城铺的捞纸就是从蔡伦的造纸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每逢农历三月十七和农历十月初十家家户户,桥城铺的人们都像过新年一样热闹,因为这两天是蔡伦的生日和忌日。

捞纸传入肃宁至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个“捞”字,形象地将这项纯粹依靠体力和手工技术完成的旧式造纸工艺总结到位,也将桥城铺祖祖辈辈依靠造纸谋生的艰辛隐喻的进行了表达。捞纸的名字是因为在这项传统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节是从储满纸浆的大槽里将“纸浆”用帘子捞出来,然后晒干成纸。

肃宁捞纸在七十年代末进入鼎盛时期,那时,捞纸的村有桥城铺四个村,还有何庄,南里子口,几乎家家都捞纸。现在仍继续生产的只有20来家,生产出的捞纸主要共给石家庄,山西,张家口一带,大多用来糊窑洞,封酒坛,做包装纸等。

最初的捞纸采用的原料是麦秸、麻。麦秸需要用碾子压,白灰拿,然后再加工成纸浆,和加工后的短小的麻混合后,才开始捞。这种以麦秸做原料的制作工序比较麻烦,后来人们改变了原料,把收购的废纸边、废纸条作为原料,首先把纤维在“麻墩”上用“麻斧”砍成 1.2米 左右的一段段绳子,再置于“导子”上把它切成2-- 3 毫米 的短小纤维,经过筛后,把稍长的再进行二次加工,最后均匀为止。然后把收购的纸条、纸边与加工好的短小纤维以5: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在打浆机里打成纸浆,再用“绞馅机”绞匀,提前一天傍晚放于水池中,次日早,先把池中放有纸浆和纤维的水搅匀,然后站在纸浆池边用“竹帘”捞池中纸浆将其荡匀,沉淀于竹帘上的纸膜积累到一定高度,在上面放上重物压缩水分,运到室外,贴在平整的墙上晒干成纸。这种制法比以前要省事的多,而且原料也好收购,所以现在人们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桥城铺生产的纸张称小宣纸,又称毛头纸,有大、中、小三种尺寸;从颜色上又分为青白和雅白两种颜色。它的主要特点是拉力大、吃墨。大多用来糊窑洞,封酒坛,练习书法,做包装纸等。现在主要销往:北京琉璃厂文具市场、石家庄南三条市场、白沟批发市场、临 沂的文体市场和山西、陕西等边远山区。

因为肃宁捞纸工艺原始,科技含量低,而且加工后的纸张稍显粗糙,用途不是很广泛,且利润不大,从事捞纸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这项古老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沧州肃宁县

保护单位:
沧州肃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