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教子故事

简介

陶母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以教子有方、宽厚待人著称,与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市南村(今新干县金川镇),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从小跟母亲学习纺纱织布。湛氏十六岁那年,被吴国扬武将军陶丹纳为妾,生陶侃。几年后陶丹病逝。由于时局混乱,家道中落,湛氏只好携陶侃回新干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童年时的陶侃贪玩,读书不用功,湛氏用织布梭子启发陶侃,使其明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陶侃从此非常珍惜时间,发奋苦读,终于成才。

一天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家贫,没有什么招待朋友,心中焦虑。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你的朋友。她悄悄剪下头上的长发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喂范逵的马。范逵事后感叹:“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侃经人引荐去外地做官,临走时,湛氏拿出一个包袱给陶侃让他带上。陶侃到任后打开包袱,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俗称“河布”),陶侃领悟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后来他在仕途上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陶侃在寻阳做鉴察鱼梁官吏时,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做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送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益,反而增加我的忧虑。”

教子惜阴、截发筵宾、送子“三土”、封坛退鱼乍等陶母教子故事,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展示了古代贤母湛氏善良敦厚、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陶母教子故事,从魏晋开始流传至今,在其故里新干更是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近年来,新干县宣传文化部门编写了《陶母传奇》、创作演出了《陶母截发》,四集连续故事《陶母传奇》在吉安电视台《庐陵时闻》中播讲。

历史渊源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永丰县沙溪人。他出身寒微,幼年丧父,自小由母亲郑氏教他识字读书作文。23岁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平易自然的一代文风,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当之无愧的文坛宗师。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主要内容

今湖北随县是欧阳修少年时期寄居的地方,《随州志》中记载了欧阳修幼年时母亲用荻茎画地教他习字、他向城南李家借到昌黎先生文集残本阅读、叔父称赞他诗赋文字有如成人等轶事。

景佑四年(1037年)底,欧阳修调任光化军乾得县令(今湖北老河口市)任职两年余。老河口市编的《汉水连天河》中,载有欧阳修爱护百姓、除暴安民的传说故事。

皇佑五年(1053年),欧阳修扶母亲灵柩返乡安葬,在沙溪住了三个多月,期间,文人学士、亲朋好友纷至沓来,产生了“龙王借表”等传说故事,至今在家乡流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反五代体、西昆体、太学体,倡导新文风、提携后进,于是有了“札闼洪休”“脱靴追贤’等故事。他写《醉翁亭记》,易数十字而改为“环滁皆山也”五字,一篇文章也演绎出了生动的故事。

欧阳修一生在外地生活、工作,但千百年来讲述他少年聪颖、母教成才;虚心求教、文采风流;秉公执法、惩恶扬善;胸襟宽广、提携人才;力除时弊、革新文风等以史实为基本内容的传说故事,在家乡广泛流传。这些故事有的是家乡永丰民间口头流传,有的是依据历史记载,在流传中加工改造,而带有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其中不少故事从欧阳修在世时便开始出现于坊间,流传至今已近千年。


青铜公园陶母教子浮雕


陶母教子雕塑

逸夫小学陶母教子故事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安市新干县

保护单位:
吉安市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