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埙艺术

  • 项目编号:
    5―2―10
  • 类别:
    民间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陶埙是一种古代乐器,源于新石器时期。它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的。据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枚陶埙是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这枚埙通体只有一个吹奏孔,没有指孔,距今大约7000多年。到商代时期,陶埙发展至六个孔。自商到清末的3000多年间,一直沿用这种通体六孔陶埙,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七孔、八孔陶埙,但不做雅乐之用,并非主流。商朝以前,陶埙在祭祀中是唯一用以表现旋律的乐器。周代将乐器按质地分为“八音”,陶埙独占“八音”之“土”。

陶埙的吹奏,是以气为主,辅以唇、舌、指等技巧,兼以口风变化而实现。其演奏风格怡然自得,变化莫测。埙声中注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埙唱篪和”的哲学理念。正是由于陶埙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魅力和深刻的人文思想以及其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才有了陶埙艺术数千年的传承。

    陶埙独特的材质及其独特的发声方法,造就了陶埙非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其发音是由动静两个气团,在陶埙的吹口处相互作用而产生。时而低�h、苍劲、时而幽深的埙声给人一种沉稳、坚毅、穿越历史的感觉。古人认为,陶埙独特的音调可以沟通天地神明。故远古时期将其做为神圣的法器。

    晚清时期的《棠湖埙谱》是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写关于埙的学术性、综合性的专著。此书详细介绍了陶埙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和制作方法等,并收录了7首埙曲曲谱。此作者是河北吴浔源,他是音乐家、史学家、金石篆刻家及考古学家。他在保定襄修《畿辅通志》时,就博览《大清会典》等陶埙古籍文献,并结合考证古埙实物,完成了《棠湖埙谱》的创作。这对后世陶埙的发展与延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陶埙艺术源于远古,其隋代《清苑县志》、雍正《畿辅通志・保定郡学乐器记》均有关于埙的使用记载,明代《弘治保定郡志》也记录保定常有古乐演奏。 

自棠湖吴浔源以后,陶埙艺术传承有序,已历五代。2000年,棠湖第四代传人于连军,虚心求教并团结当地老艺人,潜心陶埙的研究与挖掘,同时,筹备保定市陶埙文化研究会组建工作,2005年元月创设埙馆。

陶埙,貌拙质朴,但其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华民族之魂魄与华夏文明之精髓。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定市

保护单位: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