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草编织技艺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莞草编织技艺是东莞市道滘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该技艺的历史悠久,最早是为厚街加工穿鼻绳这一草织半成品。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道滘人赖洪禧的《到滘杂咏用竹枝体》十首中,有“沿河不少如花女,八字梳头学打绳”的记述;其后,又有“黄祥记”、“国顺”等专门加工穿鼻绳的手工作坊;进入20世纪,当地的莞草编织技艺逐渐发展成熟,制作的草席曾大量行销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道滘镇的莞草编织技艺以莞草为主要原料;辅助材料为黄麻,多用于编织作品中固定结构的经线,称为“绠”。收割后的莞草在编织前应加工成为“胚草”,要经过剖草、晾晒、拣草、斩草、泡草、收草等工序,使其色泽匀称、质地柔韧,方可用于编织。其中,草杆光滑白净、不带斑点或虫眼的草为一级品,称“白草”,多用于加工不用染色的产品或有色产品中白色部位,以及单草编织的草篮、草盒和草垫等产品;其余为二级品,称“黄草”。道滘莞草编织的特色产品为方席、圆席、炉底席、草篮等,编织不同产品,所使用的工具、模具及工序有所不同。如编织草篮、草盒、草垫等的白草需放入草酸水中用石头压浸一夜,晒干后方可用。而编织道滘草织名品炉底席,其基本工序是:用草绳在木模架上呈回字型缠绕炉底架边缘的铁钉编出基本模型,一般为四层,以形成均匀分布的方格;之后用引针在所有方格交错处打十字结;编织成型后剪断草绳,取下席子起架收边;制成品还要进行晾晒和焗硫磺。

      道滘的莞草编织技艺根植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充分利用莞草的特性,通过各式工具和模具,编织出美观、实用的日用品,体现出民间艺人的勤劳与智慧。历史上,莞草制品曾经作为东莞著名的外销品,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追溯道滘莞草编织业的历史与发展,对于了解近代以来东莞地区的手工业历史、地方经济变迁,以及特定区域内的生产商贸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伴随着原材料的消失和市场需求的萎缩,道滘莞草编织业逐渐衰落,其生存与发展状况堪忧。这一困境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保存、保护与传承莞草编织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东莞市道滘镇

保护单位:
东莞市道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