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串堂班

简介

串堂,是一种民间民俗音乐艺术形式,早在北宋末年,就在万年一带广泛流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旧时,万年一带称文艺演出团体为“戏班子”,故而将这种走门串户的民间民俗音乐的组织称为“串堂班”。串堂班成员干练,道具设备简单,平时以走村串户为主,而且召之即来来之即唱唱完即走。农民私家娶亲嫁女、做屋上梁、老人祝寿,大多会请串堂班来家热闹一番。后来发展到老人去世也请串堂班来参与祭祀活动。

串堂班的成员大都是业余的,平时干着农活,有人邀请,他们就聚集起来,或厅堂,或走廊,或晒场,一张八仙桌,围起来一坐,即可吹打说唱。

串堂班人员一般情况下为四到六人,多者有十来人,由民间艺人自由组合。这些人个个都会演奏、演唱,有的人甚至还会演奏多种乐器,演唱生旦净末丑等多个角色。

万年串堂班以演唱传统戏曲为主,以民间小调辅之,唱腔多为赣剧饶河调,也兼有青阳腔南北字(譬如《断桥会》、《牡丹对药》等)。曲目有喜庆和悲伤之别,具体演唱什么由东家选定。祝寿一般打《九老天官》锣鼓,唱《满堂福》等剧目;结婚典礼打《堆花天官》锣鼓,唱《龙凤呈祥》等剧目,送殡打《开堂》锣鼓,唱《烈火旗》等剧目。

串堂班器乐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以赣胡、二胡、唢呐、笛子为主,武场以打击乐为主,包括板鼓、云锣、大小锣、板等。

历史渊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串堂音乐源于我国古代的“鼓吹”。“鼓吹”,起于汉,盛于唐,之后由军用而官用而民用,至宋元,慢慢演变成多种宫廷和民间音乐。串堂音乐何时传入万年民间有两种说法:旧时万年,以水路交通为主,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文化信息传播当以石镇镇、梓埠镇两大水路码头最为便捷,串堂这一民间民俗音乐形式当率先从水路由商贾和游人传入以上地区,再扩至全县其他地区;北宋和南宋年间,青云镇一带不断有人在朝廷为高官,旧时高官大多是进士出身,属于“文化人”,而且,明正德初年,万年建县治于青云,成为了江南一政治重镇、文化重镇、经济重镇,成为了万年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外,早在唐末青云镇就有一条官马大道(206国道之鼻祖)贯穿南北,官差商贾南来北往,或传播文化,或沟通信息,或经贸交流,串堂音乐极有可能从青云传入。不管何种说法,据有关资料载,在宋元以后,随着戏曲的传入,民间串堂音乐形式就已经在万年县民间庙会、祛鬼、祈雨等现场和娶亲嫁女的厅堂出现。至明清,串堂音乐的流行和普及越加普遍,在我们县苏桥乡的一幢明清建筑的墙壁上,还残存有一幅串堂内容的壁画。

历史上万年县最有名气有影响的串堂班建立在民国二十年代末,由江西省赣剧四大名班之一“同春舞台”中的鼓师汪仕仁老先生组建,他在串堂班中担任鼓师,后来,由其弟子王德洪接任。王德洪老先生16岁拜汪仕仁为师,在串堂班中同样担任鼓师。张炉明和方振荣师从王德洪,为汪家串堂班第三代传承人。现在方振荣还一直从事串堂班工作。

演出书(剧)目

《满堂福》、《宝莲灯》、《烈火旗》、《牡丹对药》、《花亭会》、《杨八姐游春》、《花闹台》、《才子杀妻》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万年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