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

        凤阳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古为淮夷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全国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之一,又称"卫调花鼓戏"。清代中叶,凤阳境内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卫调),常在花鼓灯文场中演唱。后来在泗州戏等外来剧中的影响下,逐渐向戏剧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民国初期,凤阳花鼓戏进入全盛期,许多老艺人如陈广仁、李希、乔成、顾怀功等,活跃在沿淮农村。花鼓戏的表演,在新中国建立前没有女演员,戏中女角都由男子反串,称"包头"。直到建国后才有女演员登场。凤阳花鼓戏的伴奏和花鼓灯一样,只有锣鼓,其中三大件(鼓、锣、镲)必不可少,演奏者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人跟锣,锣跟人,互相配合。 凤阳花鼓戏是淮河流域戏剧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淮河中游一带诸多本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艺术和人文价值。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创作的《全家乐》剧目,国家领导人董必武等观看后给予很大鼓励。后来张传英等艺人还多次接待外国友人的采访,并录像、录音。由于多种原因,现凤阳花鼓戏老艺人只剩73岁的张传英一人,濒临失传。

申报地区或单位:
蚌埠市龙子湖区

保护单位:
蚌埠市龙子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