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木龙习俗(端午游木龙)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端午游木龙是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村端午节期间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横江厦原为横江下游地区,村中李氏家族有端午龙舟竞渡习俗,后因沧海桑田变迁,江河变成了浦田,龙舟竞渡也逐渐演化成扒旱龙巡游的活动,至今村中仍留存着清代的木制旱龙,可见该习俗的历史。

常平游木龙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初八两天举行,其活动主要有村里的“神手”负责。神手由当年结婚的男子担任,每次游木龙只选取12名神手,其余未入选的则顺延到下一年,每个已婚男子都能被选中一次。如神手的兄弟众多、父母双全、家庭和睦、人品端正,则称为“好命神手”,负责抬神像走在游木龙队伍的前面,其他神手则负责维持秩序、煮“荷包饭”等。过去神手们可以获得特殊的报酬,即两天捡拾全村猪粪的权利。

五月初五、初六,村里的神手们在祠堂搭成“龙船埗”,并从上围、下围请回存放在宗祠仓堂的一公一母两条木龙,供村民们参拜。初七大早,全村人焚香沐浴、穿着打扮,聚集一堂,在长者的带领下,敬神拜祖,祈求平安。上午十时左右,由六个壮汉分三人一组,两人抬龙头,一人舞龙尾,各抬着一条木龙,由神桥引路,顺时针沿着村边大路,绕着村子巡游一圈,用时约为两个小时。游木龙队伍一路敲锣打鼓,燃炮鸣铳,途中因人多路窄,两龙争风,各有不服,故回到祠堂前两龙必有“趣斗”,这是游木龙的压轴戏。在村民们围观之下,两龙有时会从“趣斗”变成“恶交”,由十二名神手拉开相劝,才能相安无事。次日,游木龙队伍按昨天的路线逆时针再巡游一圈,然后木龙归位存放,一年一度的端午游木龙活动至此结束。

常平游木龙既有“扒龙船”的象征性仪式,又有“舞龙”成分,“扒龙船”是以敲龙舟鼓、打龙舟锣和吃龙舟饭相似的“荷包饭”来表现;而“舞龙”队伍则戴“舞龙帽”,凡游木龙的服装可以自备,但头上戴漆桐油的竹帽则须统一,以竹帽加上鹿角而形似龙头。

常平游木龙是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具有民俗行、仪式性和群体性特征,游木龙习俗的起源与嬗变,体现出传统农耕社会中对龙的祟拜,更直观展示出人们对自然的善待与热爱,以及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横江厦也正经历着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传统端午游木龙的习俗虽每年举行,但其传统文化内涵正在逐渐消失,有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

保护单位:
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