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木龙习俗(舞木龙)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相传,厚街舞木龙习俗起自南宋绍庆年间,而最早的文献记载见诸于明永乐年间的《鳌台王氏族谱》,“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现如今,厚街舞木龙习俗主要分布于厚街镇桥头村的新屋、元洲、塘面、南社、北社、井头、池边等地,并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傍晚,村中长辈主持龙头“开光”仪式,择定良时,并选榕树(或桉树)上长势好、生命力强的树枝为“青”,轮流祭拜后,仪式主持以公鸡鸡冠之血为木龙点睛,点睛的刹那间,锣鼓齐响,鞭炮齐鸣,木龙随之舞动起来;仪式主持将“青”喂给木龙,木龙立刻生猛无比,龙腾虎跃。“开光”仪式后,由青年人双手举起木龙头,周边众人举着刚砍来的青树枝,汇成龙身龙尾,舞出祠堂向村中巡游。村人举青树枝汇聚龙身,缘于当地传说有青蛇衔青树枝而来消除瘟疫,后化巨龙而去的传说。

巡游过程中,众人模仿爬龙船,喊着“嘿哟嘿哟”的节奏游遍全村。木龙巡游至各家各户门前,皆以鞭炮相迎,并设茶水招待。舞木龙的队伍可长可短,视参加的人数而定,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凡参加者均举青树枝。如两队相遇,尽皆高呼,仿如龙舟竞渡,热闹非凡。巡游队伍一般至村中广场表演后,由舞木龙头者引路,按原路返回至祠堂放回龙头,尾随者也跟随至祠堂放下树枝,再由村中族人集中晒干后当柴火用。

厚街舞木龙习俗在其巡游过程中仿照龙舟竞渡活动,将水上龙舟竞渡转为“舞旱龙”的形式,并成为当地社会重要的庆典活动,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民间自发自愿形成的,与社会文化、民间信仰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舞木龙习俗带着吉庆的特征,寄托了大众的审美心理和民俗信仰,当地群众相信通过舞木龙能够驱邪纳福,对于增进社区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化,舞木龙习俗已经逐渐衰落,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东莞市厚街镇

保护单位:
东莞市厚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