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乡村文化

  • 项目编号:
    1-Ⅸ-12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婺源乡村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文化发轫于秦初,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徽派建筑,还包括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徽菜等。涵盖了哲学、经学、史学、医学、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标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徽文化的集中体现。

婺源县历史上曾隶属安徽1200余年,是徽州文化留存较完整的区域,2008年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安徽的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三地列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灿如繁星,“傩舞、徽剧、婺源茶艺、灯彩、“三雕”、婺源歙砚”是一束“婺源乡村文化”艳丽的奇葩。此外,它还包括乡村民俗、建筑技艺、雕刻、民间崇拜、人生礼俗、生产习俗、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

历史渊源

群山逶迤,峰峦叠嶂的婺源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了古代北方人南渡的避难之所,一些来此任职的中原人被这里优美的山水所迷恋也留居不归,失意的仕宦和被贬谪的文人更把这里作为隐居之地。最早迁居到这里避难的是战国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西汉长沙王吴芮。唐末皇帝李晔幼子也因避难流亡婺源考水,改名胡昌翼,隐居乡里讲学施教,成为明经胡氏的始祖。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先祖、茶院朱氏一世祖朱瑰,便是唐天佑年间领兵戍守婺源时定居这里的。历朝历代大量的北方人口的迁入,迁居的仕宦文人带来的中原文化和其他汉族文化,与当地的古越文化融合同化并世代相承,使婺源在宋代便成为人文荟萃的大后方。婺源乡村多聚族而居,有“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山间茅屋书声响”的重文兴教风气。历代炽盛的文风,使乡村灵秀的山水孕育了朱熹、汪鋐、何震、江永、詹天佑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同胞三进士,兄弟两翰林”、“父子天官”、“兄弟尚书”等乡闾佳话,一直是婺源乡村的骄傲,也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朱熹理学思想在婺源代代相传,相沿不绝,对这里的民俗、文化、教育一直产生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除古老傩舞、徽剧、婺源茶艺、灯彩、“三雕”、婺源歙砚外,婺源还有抬阁、地戏、串堂班等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民俗活动

婺源乡村文化包括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灯彩、婺源茶艺、婺源三雕和婺源砚雕艺术,这些民俗事项都是古老的婺源乡村文化历史遗存。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婺源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