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竹编制作技艺

  湖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五十五: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永顺县)

  保护单位: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管部门: 永顺县文化局

  

  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主要分布在永顺县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坝、万坪等乡镇。

  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这里记载的背笼、篓都是竹编之一种,通过加工,主要编织品有:箩筐、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永顺的竹编技艺,自古以来都是篾匠一代代口传身授,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编织技巧的。竹编工艺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竹编工具主要有小锯子、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和竹尺。竹编的工艺流程是先选材,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子,然后采伐竹子,采伐后,把竹节削平,用篾刀剖开,再剖成细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篾条剖好,然后刮去表层,刮得大小均匀。古时候染色都采用植物的果汁,先把果子捣碎,取果汁,侵染,然后阴干,即可进行编织,可以编织多种图案,变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土家族的发展史中,民俗民情的变化,也可在竹编的形成中找到蓝本,竹编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这些技艺是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其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独特工艺自成一家。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保靖县)

  保护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管部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文化局

  湘西盛产竹:山竹、桂竹、水竹、楠竹、绵竹……蕴藏着竹编制品萌生与蕃衍的厚重基础。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多有善竹编者。竹编历史已逾千年。酉水岸边保靖县境内崖墓葬中曾发现的竹席残片,就是唐宋时期的遗物。竹编制品已经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筛、箩、簸、箕、篮、篓、筐、架、床、桌、椅、扇……竹编制品三百余种,遍及湘西城乡,深受民众喜爱。

  竹编多为一地一品。就湘西保靖县而言,比耳、水银两地竹编制品以睡簟而闻名,斗笠是马福寨的特产,粗篾背笼和细篾背笼则以普戎的产品最好。比耳竹编技艺精湛,名扬遐迩,其竹编制品有簸能接浆、簟可隔水之说,且户户家家剖竹编器,被报刊多次推介,誉为篾乡。比耳睡簟已成为方圆百里的姑娘出嫁时嫁奁中必需之物,人们晋京赴省的馈赠物品。比耳睡簟挑选色泽嫩绿,节长匀直光滑无痕的水竹为材,经裁、劈、剖、削、刮、匀等十余道工序,精制出匀净光洁的“熟篾”,再行编织。那“熟篾”称“瓜子篾”,每匹篾丝皆中间厚两侧薄。行内以一寸内篾丝多少判定睡簟优劣,一寸内只有六匹以下的睡簟为粗簟,一寸内有十匹以上篾丝的睡簟为细簟,是簟中上品。比耳人近年不舍传统睡簟,又编制各种工艺品:花篮、花盆、蜂腰篓、衣箱、蛋篓等,在广交会上受外商青睐,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少口碑相传的匠谚,进了省、州、县各级专著,为竹文化增光添彩。篾匠彭庭明有幸被《保靖县志》人物篇辑录。这位保靖县龙溪坪村的手工业者,能在竹簟上织出万字格、回文格、业字格、四梅花、勾勾万等七十多种图案和福、禄、寿、喜等字样。一九五九年他编织的竹簟、竹枕各一件,均织有“庆祝建国十周年“七字,在北京中央民族工艺展览馆展出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