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大阿子孙龙

  • 项目编号:
    4-Ⅹ-15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子孙龙”民俗主要分布在信丰县大阿镇,毗邻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但以大阿镇最具代表性,故称为“大阿子孙龙”。子孙龙是一个以“灯彩龙”表演活动为主题的,穿插祈福、报喜、文化娱乐、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因这个民俗是以倡导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为核心,故被当地人称为“子孙龙”。

子孙龙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自发组织。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子孙龙有41节、 11节、25节、19节、21节不等。每年正月初五、初十、十一开始装裱子孙龙。大阿各姓氏都要开始装裱子孙龙,谓之“裱龙”。每天晚饭过后正式表演。表演时间多为一周,夜夜如此。子孙龙有多个表演动作,有很强的观赏性。造型上吸收了赣南传统布龙的特点,与古时照明用的灯笼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造性发明了这种独特的“灯彩龙”。

子孙龙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其核心就是希望子孙发达、家族兴旺、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多子多福、祈福求平安的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有助于家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民俗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研究其400年的历史文化,也就是在研究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子孙龙民俗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渊源

大阿镇居民多属客家人,客家人南迁时有一部分定居在信丰县大阿镇,而且大阿的各大姓氏在南迁时都是一家老小几口人搬迁至此,人口都是在大阿定居后繁衍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大阿镇肥沃,南迁的客家人希望自己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期望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子孙满堂,希望通过活动发展自己的家族,加强家族中人的团结,增强兄弟间的感情,因而萌生了创造寓意自己子孙发达的氏族活动的想法。同时,龙在中国历史上赋予了高贵、吉祥的含义,龙生九子也代表了生育繁殖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了借龙寓意自己子孙发达的民俗活动--子孙龙

目前,我们通过大阿镇东风村吕氏族谱记载查询到,吕氏子孙龙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将近500年历史。大阿吕氏从江西遂川迁徙到赣南,在信丰县大阿镇定居后,随着家族的繁衍,人口增多了之后,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而家庭中兄弟也会因为成家立业需要离家外出,定居在其他地方,造成家族的分散和不和睦,因而吕氏族人感觉到需要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倡导和睦家族,所以在明朝嘉靖年间,大阿吕氏的“登”字辈十三位祖先因此发起了子孙龙活动,希望借此加强兄弟间的感情、倡导家族团结。吕氏“登”字辈祖先因为有十三兄弟,因此吕氏的子孙龙就有十三根手棒,每一根手棒代表一个兄弟,除龙头外,每根手棒上有两节灯笼,因而龙灯串接后,就有25节(龙头只有一节)。

主要内容与形式

子孙龙”是江西省信丰县大阿(音e,第一声)镇当地各大姓氏在正月举行的,一个以“灯彩龙”表演活动为主题的,穿插祈福、报喜、文化娱乐、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因这个民俗是以倡导兄弟团结、家族和睦,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为核心,故被当地人称为“子孙龙”。是当地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一个以表演子孙龙灯为主题,穿插报喜、祈愿、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

各姓氏的子孙龙主要形式有:一、裱龙子孙龙在每年过完大年的时候举行,“裱龙”的时候就是正式开始的时间。要将子孙龙清理干净,给子孙龙贴上新的彩纸。表示除旧迎新,谓之“裱龙”。二、报喜茶、添丁酒:大阿子孙龙各姓氏都有这样的风俗习惯,每年子孙龙裱龙这天,去年家中添了女儿的,就会在中午做一桌茶饭送到裱龙的祖厅里,给参加裱龙的家人作为午饭,。去年家里生了男孩的家庭,就会做一桌丰盛的酒菜,送到祖厅,让氏族的中的亲友长辈分享家族添增人口的喜悦,这就是“报喜茶”“添丁酒”。三、踩龙势:所谓的“踩龙势”,舞龙的人就会举着龙灯走出大厅,围绕自己家族的土地和有自己氏族的人居住的地方走一圈。四、接龙:龙灯的“踩龙势”根据各姓氏的分布范围需要的时间不同,在子孙龙外出回到村口时,各姓氏的人早已经准备好了果品、茶水、鞭炮,准备进行子孙龙民俗中很重要的一个流程---接龙!五、子孙龙表演:一般的表演时间都是在七个夜晚。六、龙打呗(龙接吻)到了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但要向往常一样表演,还有一项子孙龙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龙打呗”!七、送龙:要将子孙龙拆开,放上大厅的房梁上。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信丰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