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竹马舞

  • 项目编号:
    2-Ⅲ-4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竹马舞又叫竹马灯,由一大(“五马送喜”)、四小(“五马送子”“五马拜寿”“五马迎亲”“五马上梁”)完整的表演系列组成。其表演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活泼,气氛喜庆热烈,且表演难度不高,人员机动快捷,每套动作融习俗舞蹈与健身娱乐于一体,易于推广普及和传承教习。

竹马舞,主要在新干县金川镇、麦斜镇、溧江乡一带流传。清光绪1898年,新干老药师黄在中(1876-1965年)在山东、河南等地经营生意时,发现“跑驴”(赶驴)杂耍,觉得非常有趣,遂带回家乡表演,起初叫“神马”,玩者扮作各路“神仙”,骑马游春,走村串巷入户,向人们送福音、赐吉祥,谓之“神马送春”。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改编,新干竹马舞发展丰富起来,成为“一大四小”完整系列并广为传教。

竹马舞表演有起马、尖马、跳马、踩马、鞭马、滚马、娇马、收马等8个基本动作,每个动作都要走4门,即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作表演。白马(小生)为领头马,其他依次跟随。竹马舞表演的基本步伐有骑马步、花梆步、退马等,另加上走四门、双交叉、走重八字(串)、滚马转、梅花串等灵活多变的舞台调度和队形变化,使竹马舞形象更生动活跃,表演更具艺术观赏性。

竹马舞表演用打击乐(板鼓、梆子、堂鼓及锣、钹)伴奏,伴奏音乐有自己的特色,开头使用“嘟嘟嘟”的鼓点子为引,似马蹄得得。紧接着是叮铃叮铃的马铃声,似有马队来了之感,开门见山点出竹马舞这一主题。表演当中,锣鼓点子随情绪节奏的变化起伏较大。如做“起马”“娇马”动作,则用中速的《长行锣》,如做“尖马”“鞭马”等动作,则用快速的《京锣》。表演“滚马”场面时,则用《急急风》《乱槌》等鼓点子,形成全舞的高潮

历史渊源

竹马舞,又叫“马舞”、“马灯”、“竹马灯”。是由新干一位喜唱爱跳的老药师黄在中(已故)行医又经营药生意,闯荡四方,在山东、河南等地,发现“跑驴”(赶驴)杂耍带回新淦(今新干)表演。经改编并广为传教而产生。其三子傅继久(随外公改姓),已85岁高龄。退休前是县剧团的道具、灯光师兼演员,他扎的竹马活灵活现,每逢春节在县城便自发组织进行竹马舞、“打蚌壳”等民间舞蹈活动。旧时的县城“东、北、西、南”四门为“四保”互相比赛,二保三保较有钱。在新干县城已有百年的历史。

解放以后,更为盛行。有个曾跳过竹马舞的女孩子,许多人不知其真实姓名,都号她“马婆”,新干人人皆知,从这一趣话中,足见竹马舞的传承盛况。

溧江乡桃湾新村也有跳竹马舞的习俗,洪正廷、洪雪珊、姜德余等农民老表和的竹马舞爱好者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得以提高,演技更胜了

表演内容

“五马”人物脸谱分别以“通用”的“公子”(小生)、“小姐”(花旦)、“书童”(半丑)、“丫环”(贴旦)、“家院”(净丑)五个角色饰演。

演出最广的是新春佳节的“五马送春”贺新年。舞者穿红着绿,欣喜表演,先是“恭贺新年”到五马拜年;再是“信马游春”赏明媚春光;继而是“五马五福”呈梅花形(如入家庭表演则谓“五福临门”);“迎春接福”、“跪接春神”、“策马跪拜”;以“打马回龙”结束,共五部分组成。

次之要算“五马送子”、“五马拜寿”、“五马迎亲”、“五马上梁”等玩法。

“五马送子”用于久婚不孕、祈子求童。有“五马承欢”、“五马饮露”、“五马卧曹”、“马驹降生”、“母子吉祥”等五个程式。

“五马拜寿”给人祝贺寿庆,有“五福寿星”、“龙马精神”、“奔马送礼”、“五马跪拜”、“福寿无疆”五步程式。

“五马迎亲”用于嫁娶新婚。由“娘女哭嫁”、“五马迎轿”、“马背新娘”、“马上动身”、“马到功成”等五样组成。

“五马上梁”,在新干又叫“跳吉荣昌”。伴喝彩进行(喝上梁彩《五匹方》:

手拿一匹方,陈谷堆满仓;

手拿二匹方,金银放豪光;

手拿三匹方,家发人安康;

手拿四匹方,家出状元郎;

手拿五匹方,世代大吉昌。

上了五方登头梁,文做尚书武封将,

子子孙孙传下去,荣华富贵永久长。

亦有在“唱戏文”前把竹马舞当“序幕”的,耍闹一阵后再“正戏”开场。

再说一说跳“竹马舞”的一些“行规”:

如表演过后,舞者不卸马头,当众松勒缰之手,马头下垂,谓“五马下窠”,表示要在此用餐。

如表演完了,卸了马头,将五只马头整齐靠拢排列,谓“五马打堆”,表示要在此住宿。

另外,无论进出村(场),马头都不得往后,意为“好马不吃回头草”,“马到成功”。就会交红运,演出必成功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安市新干县

保护单位:
吉安市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