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鱼丝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30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兴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馈赠我们丰富的山珍水产。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红鲤体型大、全身红色,背部鲜艳美观,两则金黄,肉厚骨细,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即可食用、药用,也可观赏。兴国的草鱼同样产量丰富,肉质鲜美。“兴国鱼丝”即是以草鱼和鲤鱼为主要原料。

兴国鱼丝有个别名—“与你相思”。很久很久以前,兴国县有位聪明的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不忘家,便仿效制粉干的方法,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精心制成鱼肉粉丝,并取名为“与你相思”,让丈夫带着在路上食用。丈夫每吃到鱼丝,就会想起家中的娇妻,所以,总是按时回家与妻子欢聚,决不留连在外。左邻右舍的女人们,纷纷向船工妻子取经,兴国鱼丝的做法也流传开了。

全因为“鱼丝”与“余思”谐音,意即我思念你。所以,至今兴国老表出远门,家人都要煮碗鱼丝饯行,表达“游子在外,永远思家”之意。旅居海外的同胞回乡探亲,回去时也要带上几包鱼丝,以便经常品尝到家乡特产,寄托怀故思乡之情。

历史渊源

兴国位于赣南北部地区,是个鱼迷之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馈赠给当地人们丰富的山珍水产。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红鲤体型大、全身红色,背部鲜艳美观,两则金黄,肉厚骨细,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即可食用、药用,也可观赏。兴国的草鱼同样产量丰富,肉质鲜美。“兴国鱼丝”即是以草鱼和鲤鱼为主要原料。

兴国鱼丝最早始于何时,已无史料可考,但其反映了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兴国洛山“木客”揭开了赣南客家文化的篇章,南北朝“五胡乱华”之时以及元末明初,因政权更换,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流落到赣粤闽地区,也在兴国扎根落户。明末清初的战乱,兴国县居民十去其九,故清代闽粤客家大量迁入,在兴国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俗习惯、方言、文化心态、民间手工技艺的客家群体。他们的民间手工技艺无疑带来中原地区许多宝贵经验,又吸收当地土著人长期形成的与当地气候、物产相适应的饮食习俗,产生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地方菜。兴国在这些令人口馋的佳肴中,尤以 “鱼丝”令人叫绝。“鱼丝”相传是宋朝一位船工的妻子首创,此后,遍及千家万户,世代相传。

兴国鱼丝有个别名—“与你相思”。世代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兴国县有位聪明的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不忘家,便仿效制粉干的方法,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精心制成鱼肉粉丝,并取名为“与你相思”,让丈夫带着在路上食用。丈夫每吃到鱼丝,就会想起家中的娇妻,所以,总是按时回家与妻子欢聚,决不留连在外。左邻右舍的女人们,纷纷向船工妻子取经,兴国鱼丝的做法也就流传开了。。

因为“鱼丝”与“余思”谐音,意即我思念你。所以,至今兴国老表出远门,家人都要煮碗鱼丝饯行,表达“游子在外,永远思家”之意。旅居海外的同胞回乡探亲,回去时也要带上几包鱼丝,以便经常品尝到家乡特产,寄托怀故思乡之情。兴国人逢年过节、操办红白喜事、接待宾客的筵席上,兴国鱼丝必不可少,这一饮食习俗,世代相传,始终不变,而且辐射到周边县市,影响赣粤闽客家地区

工艺流程

兴国鱼丝的制作过程极其讲究,必须有精于此技术的师傅严格按密传配方按照操作流程,才能做成色香味俱佳的鱼丝。主要流程概括为:剖鱼—剔骨—剁鱼泥—放盐—和粉—擀皮子—蒸鱼丝—折鱼丝—切鱼丝。

1)选取鲜鱼若干,去除鱼鳞、鱼皮、鱼骨以及内脏备用。

2)用刀将鱼肉剁成肉酱。

3)加盐打浆。

4)掺拌适量薯粉,做成大块,擀成薄圆片。

5)放在锅里用的竹制蒸架上加热蒸熟,并晾干至不粘手时,把它折叠成圆条状,再切成丝条。

6)晾干。各个环节要求高,制作者要富有经验与技艺,才能掌握好火候、成色。制成的鱼丝可水煮、油炸、凉拌,各具风味。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兴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