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客家迎故事

以南桥为代表性的“迎故事”习俗中的“闹埸日”“请神、迎故事、安神”“送龙日”三个花节,呈现出的客家文化中重信义、信孝悌、重名节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以客家文化独有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深入民意。流布于寻乌长宁镇、文峰乡、吉潭镇、留车镇、水源乡、澄江镇的周田、王屋等地的“迎故事”习俗,追溯着客家文化中带有古风、古意和对中原文明的执着的深沉和厚重在传播传承。

历史渊源

据历史记载,客家先民大批迁徙,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客家先民背负灵牌,拖儿带女,大批辗转南迁,先后在赣、闽、粤交界的广袤山区扎根,随着对长江流域和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开发,地区经济和文化逐渐复苏繁衍,客家先民在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中带来的中原文明不断传播和发扬。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客家迎故事”就是在迁徙、侨居变迁中,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并繁衍出客家人独有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

清代末期,迎故事内容有了丰富,增加对观音菩萨、许逊真君的祭祀崇拜圣像。圆满了百姓期盼风调雨顺、平安得子、祛鬼避邪、财源广进、家运昌盛”的祈愿,并延续传承至今。

基本内容

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即农历9月27--29日三天为习俗活动日。按传承历史上“六姓公堂”约定成事的惯例,九月二十七日为“习俗筹备日”,二十八日为“请神、“迎故事”、安神日,二十九日为送龙日。

筹备日又称闹场日(农历九月二十七日):闹场日有两层含意,即当日要请民间戏班、锣班、剧社为神灵演出各种传统戏曲、木偶戏等,感谢五显大帝、观音菩萨、许逊真君、关公财神各位神灵对族群的保护。

再有,各族姓族长见面施礼互为问候,以示团结和亲,并商定各族姓迎请菩萨,抬抬架的人员,确定抬架巡游路线,验看各族姓编织的龙和扎制的纸马、牛、羊及花卉、动植物的灯彩等活动中发生的酬劳摊派事宜。

相关民俗活动

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即农历9月27--29日三天为习俗活动日。按传承历史上“六姓公堂”约定成事的惯例,九月二十七日为“习俗筹备日”,二十八日为“请神、“迎故事”、安神日,二十九日为送龙日。

筹备日又称闹场日(农历九月二十七日):闹场日有两层含意,即当日要请民间戏班、锣班、剧社为神灵演出各种传统戏曲、木偶戏等,感谢五显大帝、观音菩萨、许逊真君、关公财神各位神灵对族群的保护。

再有,各族姓族长见面施礼互为问候,以示团结和亲,并商定各族姓迎请菩萨,抬抬架的人员,确定抬架巡游路线,验看各族姓编织的龙和扎制的纸马、牛、羊及花卉、动植物的灯彩等活动中发生的酬劳摊派事宜。

请神、迎故事安神日(九月二十八日):卯时(5时许),各族长、主事在“汉帝庙”、“五显帝庙”前,率抬抬架者及信众在各位菩萨面前上香、施礼、祭拜,祷告颂赞,劳请菩萨莅会。演奏传统宗教音乐,燃放鞭炮,在各主事和抬架及信众的簇拥下请出“五显大帝”、“观音菩萨”、“许逊真君”、“关公财神”,出庙宇,走红毡,将其拥上八抬大轿。

在十位遴选出来的少女手持红灯笼在前引路(寓意:十全十美),两堂九节祥龙(寓意:太平盛世),十二人组成的锣鼓吹奏乐队鸣锣开道(寓意:一年12个月,月月吉祥、岁岁平安)。为第一花节。

由32个阳刚正气的男子汉肩扛“五显大帝”、“观音菩萨”、“许逊真君”、“关公财神”四位大神的八抬大轿。随后,一个抬架表现一个戏曲剧情或寓意,由30多个六至八岁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抬架上呈现惊奇优美造型艺术的“真君降魔”“观音送子”“嫦娥奔月”“观音赐福”“八仙过海”“才子赶考”“武松打虎”“梁祝情深”“金童玉女”“白蛇传”“天女散花”“宝莲灯”“牛斗光”“济公普世”为第二花节。

有瑞狮队、秧歌队、锣鼓队、花环节及民间表演队及近成千上万信众组成第三花节。队伍沿议定路线巡游,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敞门相迎,燃花放炮,寓意开门大吉,迎财接福,祈佑平安,国强家旺。

结束一天既定路线的巡游后,用传统宗教音乐,燃放鞭炮恭迎并酬谢各位大神的一路辛劳,给诸位大神扫尘、净脸后,请回庙宇,各族主事领抬架、信众上香、膜拜、祷告,迎大神归位。礼俗结束即请神、迎故事、安神日的结束。






申报地区或单位:
寻乌县

保护单位: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