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济阳鼓子秧歌)

  • 项目编号:
    Ⅲ-2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秧歌又称“扭秧歌”,是我国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同时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秧歌不断吸收民歌、民间武术、杂技、戏曲等民间艺术的形式技巧,逐渐由一般的演唱发展成为集体性的歌舞表演。秧歌动作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奔放热烈,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清代以后在全国各地流传广泛,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舞蹈样式。
  济阳县位于鲁北平原南部,北界商河,西北与临邑相连,徒骇河、黄河横穿东西,具有鲁北特色的济阳鼓子秧歌就产生和流传在这里。济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相传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年间就已普及,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
  济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有两种:“街筒子”和“跑场子”。街筒子是秧歌队走街串巷在行进中表演,前面是鼓队,后面是秧歌队。秧歌队分为三路和五路纵队,伞在中间成一单行纵队,两侧为鼓、棒、花相间的二纵队或四纵队。在街筒子的表演中既有集体舞,又有交叉于其中的对舞,所有变化都以伞为中心。“跑场子”是秧歌队到达场地后的表演。秧歌队根据锣鼓队的位置,面向大鼓,以一伞、四鼓、二棒、二花为一组,成单行依次排列进行表演。从两侧进场到场后左右分开,沿场地边缘行进,两队在场地前场中心相遇成一大圆圈。然后听从领伞人摇动拨槌发令,开始按预定的场图跑场。秧歌队跑场图不下几十种,场图套路分“文场”、“武场”、“文武场”。“武场”节奏欢快、热烈红火、舞姿雄伟,进出皆用舞蹈动作表现。“文场”场图变化明快流畅,舞者各自保持上身姿态,按所跑的场图路线快速穿行。也就是秧歌传人们常说的“武场看打、文场看走”。“文武场”则是半文半武的场图和动作变化,在表演中经常交替使用,进时多用“武场”,出时则多用“文场”。济阳鼓子秧歌锣鼓铿锵有力,舞姿粗犷豪放,气势恢弘磅礴,情感纯朴热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这种秧歌的主要角色包括伞、鼓、棒、花几类,其中伞又有丑伞和小伞之分。稳健的丑伞、俊丽的小伞、明快的手鼓、柔美的拉花组成一支特殊的演出队伍,以自由奔放的舞蹈反映出鲁北人民豪爽乐观、大方热情的性格。
  济阳鼓子秧歌是济阳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济阳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特点的形象体现。作为民间广场舞蹈的经典,济阳鼓子秧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成就,在艺术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价值。目前,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济阳鼓子秧歌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生存出现危机,急需抢救。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济阳县

保护单位:
济阳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