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岗双狮吐球

  • 项目编号:
    3-Ⅲ-22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双狮吐球又名章家狮,是今新余市城南四眼井一带及仰天岗北麓下枥村章姓家族祖传灯舞,从南宋(1205年)传入至今800多年。它是一种祈福求顺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新余市民间许多历史文化信息。

该舞由新余古县城北门(今新余市区城南玉几山巷、万家巷、四眼井一带)玉几山下的章家村发源。耍新年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春节期间较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有舞滚龙、打拳、唱三脚班、花鼓戏、滚狮子、打麒麟、玩凤凰灯等,那时地方花鼓演出等活动频繁,县城附近村庄每逢“菩萨出案”“天花会”、正月元宵等节庆时,朝拜场面尤为壮观,南宋章家一个大官从外地把狮舞引进章家村,经族人改造与创新为“双狮吐球”,每当表演于街头时,观众拍手称赞,因影响深远,与古县城万家村的凤凰舞被民间并称为“章家狮,万家凤”。清雍正初年,该舞随一支章姓迁居传到仰天岗山脉北麓下枥村,该村村西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白鹭山,山中栖息着上万只白鹭。双狮吐球在这个风景独特的章姓小村得以发扬走向鼎盛,而县城章家村因城区生活的变化,舞狮活动逐渐停滞。

双狮吐球由黄绿雄雌两狮一对组成,每狮由两人握狮把配合表演,出场领舞1人,乐队4人,总计9人参与。该舞有显著的个性、风格特点,摒弃了普通狮舞中狮子凶暴、威猛的习性,而致力于刻画雄雌狮子间的温顺亲昵。两狮表演与众不同,主要为舔毛抓痒,逗乐戏耍,尤其口中含球、吐收自如,内置小灯,入夜闪烁的独特技法,为国内独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舞道具工艺精细,狮身由99个篾环串联而成,伸缩自如使狮身有长短变化,外用黄绿彩纸(布)剪成狮毛状黏贴而成。狮头用一个“︺”形竹片控制下巴活动,并设有“吐球”机关。狮头狮尾绘有各种各种图案,狮尾垂直约1米高,四肢用篾织成筲箕形状。

历史渊源

双狮吐球又名章家狮,是现今新余市城南四眼井一带及仰天岗北麓下枥村章姓家族祖传灯舞,它是一种祈福求顺的民间舞蹈。从南宋时期传入算起,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新余古县城北门(市区城南玉几山巷、万家巷、四眼井一带)玉几山下的章家村一代,民间文化颇为发达。耍新年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春节期间较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有舞滚龙、打拳、唱三脚班、花鼓戏、滚狮子、打麒麟、玩凤凰灯等,地方花鼓演出等活动频繁,县城附近村庄每逢“菩萨出案”“天花会”、正月元宵等节庆时,朝拜场面尤为壮观。南宋时期,章家一名官员从外地把狮舞引进章家村,经族人改造与创新为“双狮吐球”,每当表演于街头时,观众拍手称赞,因影响深远,与古县城万家村的凤凰舞并称为“章家狮,万家凤”。清雍正初年,该舞随一支章姓迁居传到仰天岗山脉北麓下枥村。

表演内容

双狮舞有着显著的个性、风格特点,两狮表演与众不同,在舞蹈中,主要为舔毛抓痒,逗乐戏耍,摒弃了狮子凶暴、威猛的习性,而致力于刻画狮子的温顺、洒脱。表演时,锣鼓敲过一遍之后,双狮兴高采烈的登场,嬉耍逗乐,雌狮伏地,雄狮为其舔毛抓痒,雌狮随即回敬一番,两狮亲昵。雄狮若有所思地离开雌狮,并开始表演“吐球”,它张开大口,红球从口中滚出,此时,它十分高兴,时而用嘴拱球,时而用脚拍球,摇头晃尾,前进后退,球亦随之滚动。一番“戏球”后,雄狮又灵活得表演“收球”,将红球迅速收回口中。此时雌狮见状毫不示弱,霍地而起,也表演“吐球”、“收球”技艺。之后,雌雄双狮紧靠在一起,时而变换“一吐一收”,时而表演“双吐双收”、“快吐快收”,互相竞技,情节生动。

双狮吐球由一对黄绿雄、雌狮组成,每狮由两人握狮把配合表演,出场领舞1人,乐队4人,总计9人参与。其中的口中含球、吐收自如,内置小灯,入夜闪烁的独特技法,为国内独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舞蹈道具则工艺精细,狮身由99个篾环串联而成,伸缩自如使狮身有长短变化,外用黄绿彩纸(布)剪成狮毛状黏贴而成。狮头用一个“︺”形竹片控制下巴活动,并设有“吐球”机关。狮头狮尾绘有各种各种图案,狮尾垂直约1米高,四肢用篾织成筲箕形状。

1986年双狮舞表演


传承人与狮子

双狮庆丰收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余市仰天岗管委会

保护单位:
新余市仰天岗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