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医药(从江县)

“瑶族药浴”是瑶族民间用以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疾病的传统文化洗浴习俗。它是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瑶族村寨。这些瑶族村寨主要分布在从江县西南山区,与广西的三江、融水、环江三县接壤。从江位于黔东南苗岭山脉南麓与南岭桂北九万大山地带,东北与黎平县相邻,西与荔波县交界,西南与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县毗邻,西北与榕江县接壤,人口约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4%,瑶族人口占2.07%。

“瑶族药浴”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习俗,瑶语称为“绕生哩”。瑶族,当地人称为“过山瑶”。相传,瑶族过去一直都是居无定所,每到一地居住最多三、五代人,少的三、五年搬走,其原因是历史上封建王朝追剿迫害,因族民人口较少,被其他民族歧视被赶走,他们只得每到一地便靠砍山种植、打猎维持生活。而进入贵州的这支瑶族又因长途爬涉奔波,不少人病倒,族内有两兄弟俩,一叫赵进瑞,一叫赵进隆,本是族内瑶医,忙用瑶药救治,不见好转。于是,两人商量用多种药味煮水给病人洗浴,不料奇迹出现了,一夜之间,所有洗过药浴的人,身体全都康复,此事在族内传开了。从此,族人沿习晚晚洗药浴,虽然游耕生活居无定所,爬山涉水,寒气、瘴气侵袭,瑶民体质却格外健康。这样“瑶族药浴”成了瑶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生活习惯,一代代口传心授沿习流传至今。

瑶族药浴主要洗浴用的药物共25种,按三种情况搭配使用:平常人一般洗药浴,用的是15种药物;刚分娩的产妇,坐月期洗的药浴又是另7种药物;未满三个月婴儿洗药浴,又是另三种药物。通常洗浴的药物是:梨通、引吊、李榜芨、李榜敖、阿兆光、姑元端、婆莫奔、甲兆方、等娄、几塔贡、莲窄咋、良寄生、烈仁、烈燃、等谷月等。产妇坐月洗浴药物:梨火蒺、引吊、梨通、婆莫奔、梨染龙、巴角亮、斗锁亮等。未满三个月内药浴药物:乜通、大补、婆莫奔等。瑶族药物的烧煮技术、洗浴的时间及顺序也是一门学问。洗浴的顺序:先老后幼、先男后女。如果家有来客,那必定是客人优先,然后才按如上顺序。全家洗毕,那才共进晚餐。药浴烧煮及洗法:先把配备好的各类药物,按先后顺序放入灶上大锅,放时要求先根、后枝、才到叶,切不可倒置。且煮药不能盖。然后生火烧煮。等水开后半小时左右,检查药水浓度合适后,才舀入浴桶。然后锅中再加水煮给后面的人。洗浴人走进浴室先放下布帘,用手试试浴水,温度合适不合适?太热,桶边自有清凉药水给您掺拌,自己调到合适才跨入浴桶。注意,先站着擦浴全身,然后才坐到桶底,放松浸泡20-30分钟。让药水浸入肌肤,把各种不利健康的体内毒素排出来。洗毕,记住扭开桶底侧木塞,放出废水。跨出浴桶,擦干全身,着装掀帘而出。主妇给您端来一分清凉水洗脸,药浴才算完毕。

传承谱系最久远的是珠瑶——现今的板瑶(自称:优勉支)这个支系,据在从江县西山翠里乡高华村,自赵家祖先赵进瑞、赵进龙开创药浴起,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瑶族药浴”最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赵德珍,赵进堂,赵进龙,赵成富,赵成庆,邓贵秀等。

“瑶族药浴”帮助瑶民抵御风寒、抗治疾病,适应高寒区的低劣生活环境。成为瑶民人生中离不开的习俗。创新了防病治病方式,集中展示了该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善待自然的崇高理念,体现了瑶民古老的人体保健意识,涉及到该民族生存繁愆、休养生息等方面。

“瑶族药浴”的药源来自大山里的自然野生植物。过去瑶民按乡规民约:一年只准采一面山,来年采另一面山。周而复始,其间隔也有三年、五年,基本够族内的定居寨使用。改革开放后,不少人在乡镇、县城开起了“瑶浴”场所,做起生意,到山里采购药物的人络绎不绝,有限的野生药源本来就不多,加上滥采乱挖,对药源生态大量破坏。药源越来越少。加上各大中城市的大量招工,不少瑶族青年男女出山到外打工,日益增多。造成“瑶族药浴”的传承后继乏人,懂得药浴配方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就没有几个。懂得药浴烧煮技艺的妇女,也都是中年妇女,年青的就很少,“瑶族药浴”,面临失传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