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神岗傩舞

神岗傩舞是流传于宜黄县神岗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分为长枪、短棍两大类型,以祈福祛邪逐疫为主旨,动作原始古朴稚拙。

据《宜黄县志户口田赋》记载,明永乐年间,灾疫严重,人们跳傩以逐疫。《宜黄县志》记载:相传明代初,新丰护竹一带为祈祷华光神,每于其生日(农历九月二十八),由二人戴面具,一饰华光,左手掌印,右手执剑;一饰妖魔,表演诛妖,作各种舞蹈动作,以锣鼓伴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直至现在,神岗傩舞每年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开傩须进行请傩仪式.初一先在各祠堂门前跳,跳完后,面具、锣鼓、服装要还原放回行宫,便结束了初一的跳傩。初二起,就可直接上行宫启箱,从上到下,挨家挨户接着跳,完后,主人又要鸣放鞭炮送傩神,再到另一家。农历正月十五日,跳傩结束,十六日上午十时左右,要在晒谷场上作表演节目跳给大家看,称之“拨拢”。

神岗傩舞分长枪、短棍两类,长枪必带号诗(贺词),短棍则没有。长枪动作粗犷,幅度大,舞起来一阵风,干净利落,出手不凡,意蕴驱邪威力强;短棍动作风格与其相反,多悠娴、文静,幅度小,主要用于祈福纳祥,并伴有诙谐情趣,跳起来亦庄亦谐,意境文雅清静。

傩舞用打击乐伴奏,只有大锣和鼓,锣鼓点子比较简单,节奏根据节目不同而变化,有的一个节目中根据不同的动作,节奏也有变,四个角落变换舞动,意在驱鬼逐疫不留邪角。

神岗傩舞全部是表现驱鬼逐疫和祈求五谷丰登、猪肥牛壮,人人平安的内容。

2013年,宜黄神岗傩舞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据《神岗女南应氏十四修宗谱》记载:北宋元佑年间,神岗应氏在朝廷任职,当时朝廷盛跳傩舞,傩神能驱瘟逐疫,驱邪扶正,此官回家省亲时,将傩舞带回家乡。据普查,新丰乡护竹村、棠阴镇君山村也曾跳过傩舞,但都是早已失传,只有神岗跳傩舞,流传至今。

据《宜黄县志户口田赋》(清同治十年版,第269页)存宜黄县委党史办)记载:“永乐二十年,重建黄册,取勘实在,止有人户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九户,疫死将半人……跳傩以逐疫,疫遂止。”由此看来,永乐二十年(即公元1423年)宜黄确实发生过瘟疫,神岗傩舞跳起之后,瘟疫奇迹般地被遏制住了,由此可推断到600多年前就已盛行了。

表演内容

舞者头带面具,手执干戟等兵器,主要表现驱邪捉鬼的内容,亦有一些诙谐幽默的表演。最早神岗傩舞有三十六具天兵将面具,节目有数十个,但因老艺人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没能将所有节目名称记录下来,不少节目名称已忘,现收集到的有:1、开山弟子;2、和合;3、财神骑虎;4、魁星点斗;5、关公显圣;6、王元帅与法祖;7、亨仙与邓仙;8、小鬼偷酒;9、鬼公和鬼婆;10、雷公和雷母;11、鲤鱼跳龙门;12、龙官与朱帅;13、清源;14、高源送子。开山时有四句诗:开山生得眼胧瞳,地子生得似英雄。手拿长枪街前走,拿起长枪搜鬼王。

傩舞用打击乐伴奏,只有大锣大鼓,鼓点子比较简单,点子节奏根据节目不同而变化。有的一个节目中根据不同的动作,节奏也有变,动作多半是变换方位,“开山”只有杀四角(即:东南西北),而关公要加杀上下角,意在驱鬼逐疫不留邪角,凡属杀四角的锣鼓点子特别快又响(急急风),意味着杀气腾腾。

跳傩流程:傩舞自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每年开傩,都须进行请傩仪式。初一那天,跳傩者5至7人,2至4人跳傩,锣鼓2 人,担箱1人。上午九时,不管下雨落雪,都要出门,先到西灵傩神宫请傩。宫里有斋婆,早办好果品、茶水招待跳傩者。稍坐吃些茶果后,便开始请傩。先将面具锣鼓,服装取出,放菩萨前,再点香烧纸,跪下作揖,完后,两个跳傩者穿服装,上身穿红花便衣,下身穿好后,一人拿香、一人拿纸,锣鼓师傅一人拿锣,一人拿鼓,掌鼓师傅喝彩道“师公师爷,起马合坊清吉”。响锣鼓,“匡、匡咚匡匡”,七人一同出门,由掌鼓人边走边号诗“家神家神,一方之神,人丁兴旺,陈谷满仓,猪肥牛壮,保佑合坊”。

一路行至社公庙去参神,进庙后,锣鼓停,点香烧纸,掌鼓人号诗,“社公社母,一方之主,猪肥牛壮,崽伢成年长大,老人老神康健,合坊清吉”。再将鼓放在地上,锣放鼓上,掌人双漆跪下,从口袋中取出“校尔”,口中虔诚喊道:“师公师爷”,然后往牙齿上一敲,丢至锣中,共三副,各丢一次。跌校尔时要用左手,不能用右手(男左女右)“校尔”形似李子,杂木制作,一分两半。互用绳子对中串好相连,两个衔接面朝下是阴交,两个同时朝上是阳交,一上一下是成交。这次跌交的目的在于校尔测跳傩者能否在这十五天内身体建康,平安无事。跌交人最好

能跌成清一色,三次一样,称阳交,阴交或三交都有称成交,如跌成两次一样,一次不一样,便称之为“扛上交”,意味着跳傩中会有人生病,甚至重病,以至要人扛,这时更要杀气腾腾地喝彩道“合坊清吉,风调雨顺”,以镇住邪气。尔后再起锣鼓到其它各大庙去参神,程序和在社公庙一样进行。号诗改念道“一座威神显灵光,今日弟子烧宝香,宗师盖保人人乐,清源祖师啃灾殃。”最后一座庙参好后,请傩结束,返回行宫启箱,方开始跳傩。初一先在各祠堂门前跳,跳完后,面具等要还原放回行宫,便结束了初一的跳傩。

初二起,就可直接上行宫启箱,从“十字号”王街脑上挨家挨户接着跳下来,每到一户人家,跳傩者的锣鼓不停,主人要鸣放鞭炮迎接傩神到来,厅堂里神龛上要点燃香和红烛,并有碟子装好果品(早先是用斗量好米),用红纸包好六至八元。进了门后,锣鼓不停,跳傩者号诗道:“十二月梅花斗雪开,不是新年我不来,宗师保佑人人乐,清源祖师送福来”。之后,方开始跳傩。如遇主人家有人逝世,便人人要到灵位前参拜,号诗改念道:“一座亡灵显威光,今日弟子来烧香,孝子灵前端端跪,平安吉庆啃灾殃”,方开始跳。跳完后,主人送上红纸包以示谢傩神,跳傩者将果品(米)倒入箩中,倒完将盛器要翻过来放,表示替主人盖财。而做生意、做官、读书人家则不可翻放盛器,表示兴隆发达。每到一户人家,跳傩者表演的节目也有所不同,如“开山弟子”最早只有开村元老应姓人家族和黄姓人家才能跳;再如主人家恰逢有婚嫁之喜,便要跳“高源送子”,祈求来年能得麟子;“魁星点斗”祷告读书崽伢高中状元。跳完后,主人又要鸣谢鞭炮送傩神,再到另一家。农历正月十五日,跳傩结束。

十六日上午八时左右,还要从上到下,凡是跳过傩舞的人家跳傩者只带一只关公面具到厅堂杀四角,以示扫除一切妖风邪气,合坊清吉。这时担锣的人将主人家用筒量的米给跳傩者倒入箩中,不能丢失一个米,它代表了一个兵,而且跳关的人动作敏捷,不到两分钟就要跳完,锣鼓打得特别紧凑,古言道“抢抢起、抢抢起,冇进门、先倒米”,几乎上午都要全村跳完,再到晒谷场上将所有面具的傩神节目都要表演给大家看,意味着所有兵都要集合,称之“拨拢”。表演后,打锣鼓进社公庙,用一斗米请道士定方位,摆放面具位置,办好一桌素席,将各庙菩萨道士,庙斋婆,“师公师爷”,“社公社母”都来聚膳。用膳前,先要将一个顺风(猪头)放在神台上敬神,再用膳。膳后,大家肃立神台前,道士将“校尔”跌在地上,诚测今年年风顺不顺,不管跌倒什么交,大家只能心领神会,而不可传言。完后起锣鼓,一个跳傩人将一只箩装人家包钱用的红纸屑及“顺风”,由担箱人用扁担拗着,与锣鼓师傅三人一同出门将神送到江家畦。出门时任何人不能撞碰到他们身上。江家畦有一座木桥(今已废),西边桥头有座小小的庙(今亦已废),传说此庙有许真君座像,进庙后,面对许真君座像“咣当”一声将锣鼓停止,鼓放地上,锣放鼓上,拗箩人一边烧纸屑,掌鼓人一边将三副“校尔”一齐跌在锣里。不管跌成什么交,谁也不能说三道四,只他心中明白,每当别人问及,“今年交怎样”时,总是回答“好,合坊清吉”。三人收拾锣鼓家什,一路转回,晚上跳傩者会餐(将顺风吃掉),这一年的傩神才算全部跳终结。

形式及特点

1、道具分长枪、短棍之类,长枪都有号诗(贺词),重在表演驱邪捉鬼逐疫;短棍无号诗,重在表演诙谐内容,意蕴和谐。

2、动作古朴凝重,一板一眼,长枪类粗犷,短棍类文雅。

3、主要参拜清源菩萨,注重生活情趣。在三十六具天兵天将面具中,清源祖师为传说中戏神,神岗傩舞开傩必祭,即说明在驱邪逐疫的同时,古老的宜黄人还很注重生活情趣。

4、傩舞用打击乐伴奏,且只有大锣和鼓,锣鼓点子比较简单。

5、有独舞、双人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宜黄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