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佛山)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春拳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关于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传,是清代福建人严咏春观蛇鹤相争而创立;也有说,是少林五枚师太所创,后传于严咏春;更有一说,是源自清雍正年间京昆名伶“摊手五”。不管其起源如何,至清同治年间,通过梁赞的整理、适应甚至改良,咏春拳逐渐成形,主要分布于佛山市南海、顺德、禅城、高明、三水五区,现已广泛传播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

咏春拳的特点在于贴身搏击,在技击实战中注重招式灵活、以快打慢、以柔制刚、借力打力,十分注重审时度势,强调名动静,知有无,知进退,不轻易出手,讲究后发必先至,并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原理融于连消带打之中,确立腰、马、拳、肘、步在化解进攻中的角度、力距和力矩,以便于卸除攻击、减少消耗,并随时寻找对方的防守缺陷,抓住攻击时机。

咏春拳的基础拳套主要有小念头(70式)、寻桥(99式)和标指,器械练习有木人桩、八斩刀和六点半棍等。咏春拳的手法以摊手、膀手、伏手三式为主,辅以枕、窒、圈、弹、拦、径、捆、托、擸、拍、问、标、笈、冲等十余种配套手法,强调腕部的灵巧与肘底的力量,通过反作用力顺势改变对手力向,以寸劲短距离发力,集中攻击对方的肩窝、肘拐、掌根和指尖等部位;脚法以直踢、横撑、上蹬为主,组合运用在木人桩法中成“咏春八脚”,皆以脚跟踢击,直取腰、膝、胫等人体重要部位。马步使用短桥窄马,有立定的二字拑羊马、子午马,也有移动的转马、圈马、标马、三角马等。黐手是咏春拳独特的练习形式,由双方臂膀循环反复地相互粘贴翻滚,施力借力,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双手左右兼顾,锻炼桥手的感觉判断、反应速度、寸劲和短距离发力等,以便寻找和制造防守空隙并借力打力、反制其身。

传统的咏春拳的“短桥窄马”,有别于其他传统武术的技法,以珠江三角洲手工业市镇的建筑风格横街窄巷适用性为定位,以其简单、直接、实用的特性并适应南方人为特色,通过近100年的传承发展,咏春拳已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

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海外咏春拳的兴旺繁荣不同,国内咏春拳的传承发展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特别是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离世,传统咏春拳那种靠师傅手把手带练“黐手”的传承方式需要重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其拳术的精髓也不断湮没,珍贵遗迹、实物和资料等流失严重,亟待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申报地区或单位:
佛山市

保护单位: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