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杨氏弹花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55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弹花,又称弹棉、弹棉花、弹棉絮,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我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此行业。弹花师傅俗称弹匠,弹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木质弹弓(上面蹦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木槌、铲头和磨盘等。据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记载,当时弹棉用的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

杨氏弹花在城乡尤其是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是人们冬季御寒保暖的必需品,手工弹出的棉絮属于天然材质,生态环保,并且可经多次弹制翻新使用,节约资源。同时为音乐舞蹈提供良好的艺术编创素材,能丰富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作用和思想感染力。例如80年代,江西省歌舞团先后在南昌和永修马口化里杨村采风,编排了《弹花舞》。同期,九江市歌舞团来永修马口采风,由张宏民编排的舞蹈《弓弦声声》在全省歌舞节上获奖。

历史渊源

据《永修县志》记载,永修弹花始于清康熙年间,世代相传,遍布马口化里杨村为中心的7个杨姓村庄,其经营地点遍及永修、南昌等地,尤以南昌为最多。弹花业一直为杨姓独家经营,兴盛时期为民国年间,当时在南昌的弹花店铺就有76家,形成棉花一条街。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业能垄断南昌弹花市场,靠的是以诚信立业。

永修马口《塔前杨氏宗谱•化里杨村概况》中记载了杨氏在南昌创立弹棉业的过程:一静始祖来塔前开基后,其后裔便在南昌开设了弹棉手工业店,当时在昌弹棉的并非全是马口杨氏,亦有来自浙江、江苏及本省抚州崇仁等地弹棉工。直至明末清初(约公元1573——1644年)清政府刚进驻南昌,城内秩序混乱,各行各业纷纷逃离,清政府为了筹集军用棉絮,指令在昌弹棉工集中到蕃台衙内义务加工大批军用棉絮。外姓弹棉工闻讯纷纷逃离南昌,唯有马口杨氏弹棉工为继承祖业,坚守在南昌,忍辱负重,集中在蕃台衙内义务弹棉,历时半载。蕃台为表彰马口杨氏弹棉功绩,亲笔题词并监制了一块2米长1.5米宽的青石碑立于蕃台衙内(今南昌漳江路附近),碑文规定,南昌弹棉业只有永修马口杨氏才能经营,其他弹棉者不得任意在此开业。由此永修马口杨氏基本垄断了南昌弹花市场。为了保持这份来之不易的祖业,杨氏立下族规并循着此规,在南昌府打下了一片弹花江山,繁衍不息。马口杨氏起初在南昌经营时就约法三章,定下严格的行规:一、传男不传女;二、传本姓而不传异姓;三、不得诓骗客户;四、做工要精细,价格要合理。违反任何一条,将清理门户,逐出弹花业。马口杨氏弹棉学徒十分严厉,初学者肩扛大木弓,手握木槌不停地弹弓,即便两手弹得红肿也不准停歇,直到弹消肿为止。学徒期满,师傅要将一杯水放置于木弓上,让徒弟握槌弹弓,滴水不漏者方可满师。

清末民初,杨氏弹花业队伍庞大,在南昌已达鼎盛,近百家弹花店铺分布在民德路、百花洲、象山路、洗马池、万寿宫一带,尤其在万寿宫附近,形成了弹花一条街,如今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对面仍旧立有一块“棉花街”的醒目路牌。北洋政府后,由于外国资本和商品大量侵入,引起了南昌经济市场的急剧变化,封建社会的行帮组织势单力薄,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竞争形势,为求生存和发展,于是改帮会为弹花同业公会,理事长也一直由永修杨氏担任。

抗战期间,杨氏弹花工为抗战制作了一批棉被,在日军攻陷南昌后,弹花同业公会与抗日商会等工商界组织同仇敌忾,不甘做亡国奴,杨氏弹花工虽然陆续回到永修故乡避难,或向向赣州、吉安、上饶等后方舒散转移,但仍然继续为抗日军队弹制棉被、棉衣。抗战胜利后,多数又回到南昌重操旧业。抗美援朝时,杨氏弹花工也完成了江西军分区下达的任务,为朝鲜战场制作了一批雪白松软的棉被。

1956年,南昌市市长张云樵宣布:“批准全市私营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杨氏弹花店铺便组成了“南昌合作弹棉厂”。改革开放后,手工弹花受到机械制作的冲击,很难立足科技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杨氏弹花手工艺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家里盖的,已不仅是棉絮,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羽绒、晴纶被,弹花手艺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在南昌,古老的棉花一条街如今已是期货市场,手工弹花也只是零星地散见于永修、南昌等地。2010年6月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内容

永修马口杨氏弹花根源于手工劳动创造,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弹花时,根据客户所需长宽、重量、厚薄等规格,运用多种工序的精细操作。敲工、上线是主要工序,程序颇为复杂、繁琐。大致要经过剁棉、造坯、打坯、平面、压棉、牵纱、抹纱、磨纱、翻面、裁边、平面、压棉、折边、牵纱、扎角、抹纱、磨纱等十七道工序来完成。弹花时,先将棉花铺在木板上,用木槌频频敲击弓弦,使板上的棉花不断跳跃,渐趋疏松,然后由两人将棉花拼成方形,用棉纱粗三层,细三层地铺底线,拉面线,使两面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布好纱后,用木质磨盘均匀用力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最后扎角并均匀碾压成型。棉絮上所用的纱,一般是白色。做嫁妆用的棉絮才用红绿两种颜色(客户另有要求除外)。弹匠还会在棉胎上做出惟妙惟肖的红双喜、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表示吉利。

盘花,是《杨氏弹花》十八道工序中其中的一道工序,弹花手艺人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在棉絮上盘上各种图案譬如“福禄寿喜、花鸟虫鱼”等。摄影:金和平

申报地区或单位:
九江市永修县

保护单位:
九江市永修县